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批评家和美学家邓晓芒,在学术界是一个精神标杆般的存在,这不仅仅在于他的学术研究影响力够大,主要在于他被认为是敢言的知识分子。
他就像当代的鲁迅一样,用一杆笔死死对着中华文化里的病灶,以极大的穿透力去穿击社会深层的现实,揭开一块一块的遮羞布。他或许言辞有些许激烈,但他批判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一种极大的力量。
在《做一个有反省精神的中国人》这一文章中,邓晓芒先生说,他痛心的是刘小枫身上那种中国文人的劣根性。关于"中国文人的劣根性"首先是鲁迅先生提出来的,邓晓芒将其再拎出来讲一遍,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自作多情和自以为纯洁
邓晓芒说:"文人气质在我的语汇里不是一个褒义词,中国人的劣根性在文人气质里表现得非常透彻,就是这种自作多情和自以为纯洁。"
这并不难理解。中国古代一向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久而久之,这也成为了一个信仰一般的存在,而一旦对信仰盲目崇拜,就容易自以为是,容易失去了自我批判精神。
一个很浅显易懂的例子便是,清朝时的闭关锁国。哪怕蒙古人是"马上得天下",但进入了中原的统治体系里,清朝终归还是文人统治的政权,而那个时候,儒家思想的发展已处于一种畸形的状态,文人对自己文化的盲目自信,是闭关锁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天朝上国,总以为自己无所不有,以为自己的繁荣文化、优良政策永远立足于世界的顶峰。中华文化的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过璀璨的辉煌,但无论是何种文化,如果一直没有吸收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那么很容易就走向衰败。
唐朝的文化为何能极度繁盛,便是因为整个唐朝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包容性。
清朝的整个政治体系,上到皇帝,下到小官,都太自作多情了,根本没有那种放眼望世界的意识,全然不知道在大洋彼岸的国家,一切都在以飞快的速度变换着,论器物,论制度,早已甩清朝几条街,而中国的文人,却还在自我欣赏。正是这种文人自作多情的劣根性,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所谓的自以为纯洁,不过是文人的自以为清高。这里也并不是指所有文人,我们不能否认,有风骨的文人也不在少数,只不过有许多自命清高的文人,其所作所为都让人感到不适。
这种自命清高,或是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样样都是第一;或是忸怩作态的伪君子;或是半真半假,只要别人看到就行了。若说是虚伪,那倒也只是让人冷哼一声,但文人的自命清高,在于虚伪而不自知。
因此,文人自作多情和自以为纯洁的劣根性,导致了文人缺乏自我批评精神,也即是自省精神。
自信是好事,但在自信中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继续地向前探索,才能引领一个社会到达更高的层次。
邓晓芒的话无疑是一针见血,"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批判精神,至少你要像巴金、韦君宜那样有自我反省,如果连这个都没有,中国文化根本就没有希望,你会衰落,越来越衰落,甚至灭亡。"他认为,自我批判精神正是中国文人最缺的。
推卸责任,互相拆台
不少人心知肚明的都是:不管是官场还是普通职场,甚至是校园,"踢皮球"都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如若不然,办一张证明为什么要东跑西跑,搞了几个月还不一定能搞好。一些证明根本毫无必要,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去办。这无非都是源于一种社会习惯性的推卸责任。
推卸责任的一个潜在心理感觉是怕麻烦。不好做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去做,就只会将事情往外推而出了问题就是别人的责任,某些文人的嘴脸就是如此。
由推卸责任自然引出了互相拆台这一劣根性。在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言论罪、文字狱,基本都是文人在害文人。文人自己缺乏包容性,容易陷入自相残杀的境地,但最后文人自己都是受害者。文人的品质又决定了中华文明整体的品质,文人若互相拆台,中国人就容易像一盘散沙一样。
有人说,文人的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拆台是源于中国儒家文化培养出的都是一批只会吃独食的文人,但我认为这个观点未免有点偏颇了。
儒家文化能存在这么多年,说明它必定有它的合理性,只不过是它畸形的成分造成了文人懦弱自卑的劣根性,所以才造成了他们的害怕麻烦,害怕负责,也造成了他们强烈的嫉妒心。
功利性过强
古人有云:"学而优则仕",这早就表明了古人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当然也是社会形势所迫,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落后的古代社会,能让子弟读书的都已属于小康家庭,而如若不是贵族,一个家庭要从农耕做到小康需要几代的积累。
这样的说法意味着,普通家庭要经过几代的积累之后才能让一个后代读上书,如果这个读书人穷极一生也无法谋得个一官半职,那么少不了还是回到农民的阶层,也少不了受到乡人的嘲笑,所以倒也不免将当官作为读书的终极目标。
一旦过分追求,就会产生过度的功利性,这便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总归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莫说在古代社会,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过强的功利性也总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寒窗苦读十二年是为了高考,考更好的大学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在高校里,许多学生努力读书是为了拿奖学金,而不是通过读书提升自己。大学老师更在意评职称、评绩效,鲜少有人会真正去关心教育,关心学术发展。纯粹的学者是稀有动物,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被人当作智力残疾。
文人是功利的,这个世界也是功利的,我们关注的重点自然是在"如何更好地活着",可若所有文人都带着过度的功利性去探寻这个世界,一些东西就会逐渐变了味。
邓晓芒说:"中国文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走出这种文人情结。不要去争宠,迎合什么东西,捞一点什么话语权之类的东西,有什么意思?你还不如做点扎实的学问。"邓晓芒的学术精神,相比于大多数学者,还是纯粹的。这样不刻意带有较强功利性的学者,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文人的劣根性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改变这种劣根性的道路必定艰难漫长,但只要有更多的文人能成为社会的良知,这种劣根性就必定能慢慢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