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断言作为“人”的“主体”的概念只是 19 世纪以来近两百年才提出来的,因此按照他的“知识考古学”也注定要在 20 世纪末走向衰亡,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他的“知识考古学”是建立在极其表面的词语范式(“知识型”)之上的,并没有深入西方文化精神的内部。但他由这一错误前提所推出的结论却是对当代现实的真实描述,即随着“主体性的死亡”,不但“上帝死了”(尼采),而且“人死了”,建立在人的理性之上的一切科学、知识、伦理和信仰全都已经死去,失掉了活力 ;人类学和人本主义的哲学也从根基上遭到了摧毁。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沉寂、空虚、断裂、散乱、非理性、非辩证的后现代状况。在这样一个思想界群龙无首的时代,西方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哲学形而上学已经分崩离析,一大批“解构主义”的英雄们成为当代的学术明星。
这一段主要是描述性文字。
福柯断言作为“人”的“主体”的概念只是 19 世纪以来近两百年才提出来的,因此按照他的“知识考古学”也注定要在 20 世纪末走向衰亡,
首先提到了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一个断言,即“人”的“主体”概念在历史上的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主要是在19世纪以后的近两百年内才被明确提出。根据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作为“人”的“主体”概念在20世纪末将走向衰亡。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这”指代福柯的断言:作为“人”的“主体”的概念只是 19 世纪以来近两百年才提出来的。
作者认为福柯的断言不符合事实。
在文后,作者还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观点为佐证。
海德格尔在谈到笛卡尔和黑格尔的主体性时说,“主体乃是被转移到意识中的根据,即真实在场者,就是在传统语言中十分含糊地被叫做‘实体’的那个东西。”(参见海德格尔 :《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 64 页)显然这种理解把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也包括在内了,他并没有说这种理解是错的,而是作为公认的前提。
他的“知识考古学”是建立在极其表面的词语范式(“知识型”)之上的,并没有深入西方文化精神的内部。
为什么说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并没有深入西方文化精神的内部?前面一大段,作者深入西方文化精神的内部,已经得出结论: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实体不仅仅是一般个别事物,隐含着真正的东西,独立个人的主体意识。
但他由这一错误前提所推出的结论却是对当代现实的真实描述,
尽管福柯的理论前提存在缺陷,但他所得出的结论却准确地描述了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
即随着“主体性的死亡”,不但“上帝死了”(尼采),而且“人死了”,建立在人的理性之上的一切科学、知识、伦理和信仰全都已经死去,失掉了活力 ;人类学和人本主义的哲学也从根基上遭到了摧毁。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沉寂、空虚、断裂、散乱、非理性、非辩证的后现代状况。在这样一个思想界群龙无首的时代,西方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哲学形而上学已经分崩离析,一大批“解构主义”的英雄们成为当代的学术明星。
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