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经朋友介绍,我到长沙市水电安装公司当了一名正式的搬运工,虽然工资只有三十五元,但我很满意,公费医疗,各种劳保很齐全。更重要的是工作时间短,平均每天只有三个多小时的剧烈劳动,出一身汗,然后洗澡换衣,就可以坐下来看书了。我的朋友来看我,劝我换一个工作,我说我才不换呢,这正是我所想要的工作。后来公司想让我转去搞供销,也被我婉拒了。直到我1979年考上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公司上上下下都对我依依不舍,因为我三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闹过“情绪”,也没跟人有过意见。其实,即使没有考研的机会,我也会继续这样生活下去,这是我所选择的最好的生活。
这一段写得真好。
邓老师的书突出一个真诚。
有人可能无法理解这些话,一个35元工资的搬运工,怎么可能是邓老师所选择的最好的生活。
会不会有点虚伪?
冯友兰先生在自己95岁出版的书《中国现代哲学史》第十一章 《中国哲学史新编》里有一段说:
周敦颐(濂溪)教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有“自同于大全”这种最高精神境界的人,可以有一种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所谓“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呢?孟子有一段话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是“自同于大全”的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也是“大其心”的成就。“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说,如果一个人真能达到这种境界,他会得到最大的快乐。“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是说,这种精神境界叫做“仁”;行“仁”的下手处,就是“忠恕之道”。“仁”是儒家所说的最高精神境界的名称。“仁”这个词在《论语》中最多见,其意义也最多分歧。它可以是指仁、义、礼、智四德之一,也可以是指最高精神境界。《论语》记载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这就是说,颜回可以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而且持续三个月之久;其余的学生不过是偶然达到而已。孔子特别加上“其心”二字,以明他所说的是颜回的精神境界。所谓“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其乐处就在于这种精神境界,其所乐也就是这种精神境界。
他还说:
近来常有人提倡“以苦为乐”,这话欠通。“苦”就是苦,怎么能以为“乐”呢?人们所以能以苦为乐者,是因为他在人们所引以为苦的事中,得到更大的快乐。但他又不是一个快乐主义者,因为他所寻求并得到的快乐,是精神境界中的快乐,不是肉体的快乐。
古今贤者,观点可以不同,境界可以互通。
参考着看,理解邓老师心目中的“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