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港
第 六十七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第七讲 康德的美学
第七讲 康德的美学
五 艺术与鉴赏的关系
1、康德如何区分艺术和鉴赏?为什么说鉴赏是完全没有目的的,而艺术是有目的的?
一个表象在其中有目的的是艺术,没有目的的是鉴赏。
鉴赏是从表象上感到情感,这个表象是大自然的表象,自然是没有目的的,所以鉴赏的对象没有目的。
艺术是人把自己的情感在一个对象中现实地实现,作为一种行动,理性的意志行动有着理性的目的,但是作为感性的人受到感性的干扰,意志不纯粹,在意志的行动中掺杂有私人目的的追求,所以艺术作品中有目的存在。
2、您认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通过在艺术欣赏中的美感体现的。
在诗句“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中,描绘自然景色而没有具体目的,这语言调动起人的由对象的形式而起的想象力,被知性形成一个个具体的对象,这就是没有具体目的的认识能力的合目的性。
3、 根据康德的观点,艺术在社交场合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如何提高人的品位和促进社会交流?
传情。
因为人有了一种自由的活动,使人不再被从而不愿被物质的利益束缚,提高了人的品味,传情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理解,促进了社会交流。
4、 艺术品在社交场合中的作用是否仅仅限于展示和谈论?请举例说明艺术作品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交行为和文化品味。
不是。
艺术品作为人的有意志的行动具有目的,含有某一个目的,暗示着,在语言的隐喻功能中暗示着什么,影响着人的行为与社交行为,并且在自由的活动中的快乐感的层次高于物质的快乐感,提高着文化品位。
5、康德认为艺术包含有技巧,而鉴赏不需要长期的刻意训练。这种观点如何理解?为什么鉴赏能力不需要通过长期练习获得?您认为什么可能会影响鉴赏力?请举例说明。
有目的性的训练是有一个方向性的,有层次区别,开头和结尾,由简到难,包含有技巧性,需要长期的刻意训练。
鉴赏力是人天生的能力,是想象力和知性的活动形成对象,在对象上移入自己的情感从而可以感受到这种相同的情感,
目的会影响鉴赏力,被目的束缚认识能力不能自由协调活动,不能产生自己的对象。
6、康德如何定义最高的自然美和最高的艺术美?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请结合具体例子解释“自然美要像艺术一样才是最高的美”和“艺术美要像是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像艺术品与像自然。
区别在于其中是否含有人的主观目的,联系在于都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彩虹好像从一端到另一端,好像有一个目的,画中的彩虹也是如此,看起来只是如此,没有目的。两者都可以是最美的。
7、在康德看来,艺术家和鉴赏者各自的角色是什么?您认为,他们如何看待对方的作品或体验?您认为一个普通人如何能够欣赏到艺术品中的艺术美?是否有必要具备专业的艺术知识?
在作品中传播美和欣赏自然美。
把对方的对象当成了自己角色的对象。
普通人只要排除杂念,没有具体的目的去欣赏艺术就可以欣赏到美,不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
8、康德认为鉴赏和艺术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请举例说明在某些情况下,鉴赏者可能会把艺术品当作自然美来欣赏,而不是专业地评价其艺术技巧。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互相融合的关系。
在艺术作品中,看艺术品像看自然,这种鉴赏,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中看到美。
在面对好的作品中,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像是在看一个自然中的人,认识能力自由活动,鉴赏到自然美。
9、“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如何解释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其表面的无目的性?您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有目的性的训练和表面上无目的的艺术表达?
逐渐将自己的目的隐藏成自然的无目的的动作。
利用想象力,让自己创造的作品的形式引起观众的联想,想象出一个对象,产生一种情感,训练自己的这种能力。
10、 康德强调鉴赏力的普遍性,即每个人都有鉴赏的能力。您认为这种普遍性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仍然有效?为什么?
有效,因为明星的美丽是人人都会认可或争议的。
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群体中的接受度差异?请举例说明。
由对象的形式引发的想象力被知性凝聚为一个对象,想象力创造的形式是无限的,但是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的限制,因此不同的观念限制的结果在知性上时,对象是不同的,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也不同,接受度因此不同。
例如裸体雕像,有的人认为不守礼仪就是动物,因此只看到了动物样子,不能接受自己的人体的美。
11、结合当代艺术现象,谈谈康德美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例如,实验性艺术作品是否符合康德对艺术的传统定义?
不符合。
实验性艺术,主义在于情感的传达,但是缺少了利用形式来达到的手段,康德的美的理念受到观念的限制,虽然观念的无穷让其理论变化活了起来,但是观念的不确定性让美的标准形式变化到人无法确知的地步,形式不能引起想象,没有标准通达这个对象,让人不再能感到美,让美消失了。
您认为康德关于艺术与鉴赏的观点对自己有哪些新的启示?
个人的创造和他人的欣赏,要取得一个平衡,个人与他人尽管有着不同,但是还是要找到平衡点,社会共识,有一定的规则,才能沟通,理解,传情,才能有生生不息的美。
12、康德认为鉴赏主要是一种自然美的欣赏,但也可以欣赏艺术品。您认为鉴赏者的个人体验在艺术评价中起到什么作用?您是否同意康德的观点,即鉴赏者可以不带专业眼光去欣赏艺术品?为什么?
起到一种情感的共鸣,审美的作用。
同意。因为他能够感受到对方传达的情感,通过自己先天的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运动,形成对象,在自己移入的情感中感受到这个情感,不带目的也必须不带目的,所以不用专业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