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早期经验论哲学


第三十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28期、29期从总体上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概观做了分析,下面进入英国经验论哲学。

(一)弗朗西斯·培根与近代经验论的创立

1、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意思是什么?培根的理论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这句话在17世纪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你认同培根的说法吗?为什么?(选做,可以参考邓晓芒老师的《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第十讲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2、从今天的角度,比较“学以致知”和“学以致用”。在人类历史上,“学以致知”的态度有什么优点,片面强调“学以致知”有什么问题?“学以致用”的态度有什么优点,单方面强调“学以致用”有什么问题?

比较一下培根的“学以致用”和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学以致用”。

3、培根的经验论哲学是从对中世纪的那些无用知识的批判开始的。他认为,妨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的偏见有许多,他把这些偏见总结为四种假象。
请对这四种假象进行逐一复述,并探讨这四种假象的现实意义。

4、培根正是在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这个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培根是如何论证他的观点的?
从你的角度,培根的论证有什么可以肯定的地方?有什么缺陷?

5、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针对经院哲学的抽象玄奥的形而上学,培根明确地把感觉经验当作整个知识体系的开端和保证。他认为,亚里士多德那一套演绎逻辑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知识的,知识必须依靠经验,从经验开始。因此,他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与理性演绎法针锋相对的新方法,这就是经验归纳法。请说一下培根提出的归纳法的具体内容。


参考资料1: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八讲 近代哲学的转向与英国经验论哲学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

    雨港
    为了突出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思想发展脉络,我们以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作为一条主线,围绕着这条主线来学习基督教哲学。由于基督教哲学与神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一部分时,经常要涉及基督教神学的一些问题。这一讲的内容可以按照时间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父哲学,第二部分是经院哲学。
    一、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1、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的根本性差别是什么?
    古希腊哲学以理性为起点,研究对象与思考;基督教哲学具有一种神秘主义的精神倾向,建立在信仰之上,关注人的生存与救赎。

    2、基督教产生时的处境是怎么样的?这样的处境对基督教哲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罗马帝国境内发展起来的新兴宗教,受到其统治者的残酷迫害。
    让他们产生了对彼岸世界灵魂得救的狂热的非理性信仰。

    3、20世纪的一位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经说过:“正是因为生活中充满了绝望,我们才被赋予了希望。” 如何理解这句话?
    他们生活在绝望的境遇中,所以对于彼岸的天堂充满了希望,表现为对上帝超出人所特有的理性与辩证法的超理性的信仰。
    其实还是人的理性对理性的超越性的相信。

    4、赵林老师说,一个基督徒首先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把信仰放在首位。如何理解这句话?
    他/她把信仰而不是理性作为思考的前提,所以关于上帝存在与灵魂不朽等无形之物的问题,是生命的体验而不是理性讨论的范围。
    人的理性的认识和选择成了罪恶的根源,信仰是反对并超越它的。

    5、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的发展壮大,它逐渐从一个备受压迫的地下宗教转变为一个人人趋之若鹜的合法宗教,甚至在公元4世纪末叶被罗马统治者确立为国教。处境的转变导致基督教对待理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否定其正面价值,到利用它来为自己的教义辩护,通过逻辑的规范建构自己的神学体系。

    6、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开始以更加神秘的柏拉图主义,理念分有世界的狂信为理论基础;
    后期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是实体的原因,实体是个别事物的原因的因果分析,也就是理性精神为基础。

    7、基督教神学理性成分越来越突出之后,基督教信仰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其中的理性从为信仰论证到批判它。

    8、综合以上,说明基督教神学发展过程中的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理性从中诞生和发展,从无到有的作为知识学问外化、异化了自己,一种辩证关系,自己超越了自己。

    二、“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把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父哲学,第二个阶段是经院哲学,二者大体上以公元11世纪为界。
    1、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这条主线来串联,教父哲学一般的倾向是什么?
    用信仰排斥理性,只要信仰不要理性。

    2、“教父”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秉承耶稣的旨意,把基督教的福音传播到外邦人即希腊罗马人中间的人。
    有他直接的门徒,还有见过他本人或感受过这种对上帝的信仰的生命的体验的人,这种体验是一种对于道德律的崇高感,生出的无法达到的痛苦、心向往之为它所吸引的喜悦,通过互相认同这种排除一切情感的震撼感、敬重感的情感而来的共通感。
    和没有见过耶稣,接受了其使徒宣扬教义的外邦人基督徒,他们中有一些具有深厚的希腊文化知识。
    他们往往担任圣职,既主持教会仪式又领导教会组织,做出了卓越把理性与信仰两方面结合的贡献,为神学教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教父时代开始于公元1世纪末叶,结束于公元10世纪,这个历史跨度非常大,经过了罗马帝国时期和中世纪早期这两个时代。这两个时期分别有什么特点?
    罗马帝国时期,统治者对基督教进行压迫和打击,这时的教父具有较深厚的希腊文化知识背景,坚定的信念和很强的道义感,
    中世纪早期,蛮族入侵导致帝国毁灭,西欧社会文化水平大幅下降,教父哲学日益衰竭。

    4、早期教父的历史使命是要把希腊文化素养与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用前者来论证和强化后者,这导致了早期教父哲学有什么样的深刻矛盾?
    希腊文化是世俗的、乐观的、物质的、纵欲享乐的,基督教信仰是超越的、悲观的、唯灵的、禁欲的,这导致了他们在意识层面反对希腊文化,又无意识的用希腊哲学思想来论证和充实基督教信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导致了灵魂与肉体之间的矛盾。

    5、早期教父哲学有什么内部的分歧?
    根据文化背景分为两派,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
    希腊教父更富于理性精神,想将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拉丁教父更加狂热,主张用彻底的信仰取代和否定希腊哲学。

    6、公元2—3世纪的著名拉丁教父德尔图良(Tertullian,155—220)明确地宣称:“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如何从假设的同情角度理解这句话?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当时,基督教处于备受压抑的状态,受到罗马社会精神与肉体一切方面的打压,为了实现基督教的理想,反对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超出它们的常识理性,让理性在信仰面前反思自己的本质,批判自己的能力,说出了这句难以理解的话。
    启发我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理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认识事物、面对世界的时候,要懂得谦虚和自我批判。

    7、如何从假设的同情角度理解德尔图良对理性的贬抑态度?
    他处在受压制和迫害的环境中,所以他强调信仰,排斥理性,强调上帝奥秘的无限,凸显出理性的有限,对抗希腊理性的压迫。

    8、自公元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获得合法地位以后,从公元325年开始,一直到公元451年,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罗马帝国境内的各个基督教会先后举行了四次大公会议。这四次大公会议上遭到谴责的异端观点有什么共同特点?
    比较容易被理性所理解,而不是带有浓厚神秘主义,只可信仰、不可理解的奥秘。

    9、早期基督教神学所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哪三个方面?

    第一是上帝论,探讨上帝的本性和特点;
    第二是基督论,探讨基督的本性和特点;
    第三是人性论,探讨人的本性和特点。

    雨港
    第二十五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

    第二十五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三、奥古斯丁的上帝创世说
    1、基督教的人性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具体有那些内容?
    主要涉及原罪与救赎的问题。
    具体内容是因为亚当的堕落,人具有原罪,为了让人摆脱苦难、超越死亡,上帝让它的儿子基督耶稣降生到世界中来,为人类背负罪恶而死,使人们获得救赎,他作为上帝与我们之间的中保,通过死而复活昭示着福音,成为基督徒灵魂得救的希望。

    2、奥古斯丁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有什么特点?
    罗马帝国将倒,各处罪恶横行,基督教成为最大的合法宗教,道德败坏的人们纷纷加入其中寻求庇护,拉低了教会的信仰水平和道德状况。

    3、奥古斯丁曾经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自传体著作,名叫“忏悔录”。在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罗马帝国将倒,各处罪恶横行,基督教成为最大的合法宗教,道德败坏的人们纷纷加入其中寻求庇护,拉低了教会的信仰水平和道德状他自己早年受到欲望的诱惑,在享乐主义的影响下,沉溺于感官享受,后来在33岁皈依基督教,坚定信仰,反思忏悔,在上帝的恩典下通过灵魂与各种欲望斗争的故事。

    4、奥古斯丁的创世观与希腊哲学的观点有那些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叫“道成肉身”?
    在希腊的柏拉图的神创造世界的思想中,神是通过把各种理念与原始物质结合,创造了世界万物。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完全凭着自己的语言创造了世界,道成肉身就是上帝用逻格斯—道造成了有形的世界万物。

    5、奥古斯丁如何理解时间?
    时间是上帝创造的,是事物在我们主观感受中呈现出来的一种顺序,并非客观之物。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现在,它们分别在人的主观感受中呈现为记忆、感受和想象。

    6、奥古斯丁如何理解无限性和永恒性?
    无限性和永恒性是对时间的一种根本超越,不处在时间流中,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现在永远是现在,所以它们就是与万物交互而来的现在的这种不可言说的感受。

    四、罪恶与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对于基督教神学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关于原罪与救赎的思想。奥古斯丁一生都被罪恶问题所困扰,罪恶问题构成了奥古斯丁神学理论的核心问题。
    1、古希腊人重视自由吗?斯多葛主义者如何理解自由?
    不重视。
    服从命运,被命运领着走就是自由。

    2、在基督教产生之前,伊壁鸠鲁就从神正论的角度讨论过世间罪恶的根源问题。伊壁鸠鲁是怎么探讨的?
    神是世界的创造者,对于罪恶与神的关系有三种可能性。
    一是神愿意却没有能力,那么它不是全能;二是有能力却不愿意,它不是全善;三是既愿意又能够这样做。
    所以对于罪恶的根源就是一个疑问。

    3、伊壁鸠鲁问题:世界上的罪恶是从哪里来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来自于人,上帝给了人自由,这个自由让人的善与恶成为可能,是罪恶的根源。

    4、伊壁鸠鲁问题为什么会困扰基督教的神学家们?
    这世界存在着天灾人祸,我们亲历着这些。如果上帝全知全能全善,为何要让它发生?是否要为此负责?如果不来自上帝,罪恶的根源在哪里?

    5、奥古斯丁终其一生来思考伊壁鸠鲁问题。罪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它与上帝的正义之间是什么关系?尤其是基督教的原罪问题,即亚当、夏娃为什么会犯罪的问题更是成为奥古斯丁思考的焦点。
奥古斯丁是如何解释这几个问题的?

    上帝是至善,是本体,恶就是善的缺失。
    对于上帝的正义,听上帝的话就是善,不听上帝的话就是恶。
    亚当、夏娃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祂独赋予人自由,希望人行善,但是人却违背了上帝的意志吃禁果,所以由自己而犯了原罪。

    6、关于奥古斯丁的观点,后世的人们有很多讨论,有人提出,当上帝把自由给予人的时候,他知不知道人会滥用自由而犯罪?如果上帝不知道,说明他不是全知的;如果上帝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阻止人滥用自由?莫非他有意想让人犯罪,然后再来惩罚人,这样上帝岂不是成了一位心地歹毒的恶作剧之神?这个问题确实是很难解决的。
莱布尼茨、康德等人都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的观点是什么?黑格尔有什么观点?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莱布尼茨认为自由是最高贵的东西,上帝为了让人享有自由,而宁愿让人冒因为自由意志而犯罪的危险。
    康德认为,自由之所以是自由,就在于它是对上帝秩序的背离,这种背离对上帝就是恶。因此人可以继续背叛,对背叛的背叛就是善,可以弃恶从善,因此自由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否定现实状态、超出自身。这种不断地背叛、不断地自我否定的能 力,就是自由的真正本质。
    黑格尔认为,自由就是一种自我意识,它首先表现为人对自己与上帝区别的意识。
    在偷食禁果后,人有了羞耻感,这就是自我意识,它是人违背了上帝教导的结果,这就是原罪。这知识之果让人与上帝区别,因为这原罪被驱离自我放逐,走入人类社会,向着上帝提升,人背叛上帝是为了成为真正的上帝,这就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发展历程。
    我认为上帝把自由给予人,让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这是一种尊重人,把人看作和自己一样有自由意志的存在的做法,并且相信人可以超出自身、自我否定,最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和祂一样的全知全能全善的人。

    7、奥古斯丁如何说明自由与罪恶的关系?

    上帝给了人自由意志,人却滥用了自由意志,不听上帝的话,这就是罪恶。

    8、佩拉纠(Pelagius,约390—418)是来自不列颠的修道士,佩拉纠提出了自由意志论。请复述他的具体观点。

    亚当、夏娃所犯的罪只是我们的一个坏榜样,与我们无关,我的罪是我自己造成的;一个人是有可能不犯罪的;一个人犯了罪,也只能靠自己弃恶扬善,通过善行善功解除自己的罪孽。

    9、佩拉纠的自由意志论如果成立,对基督教会产生什么影响?

    基督的救赎是多余的,教会的信仰是不合常理的,教会的存在是无意义的。

    10、奥古斯丁针对佩拉纠的自由意志论,提出了著名的预定论。针对佩拉纠的几个主要观点,奥古斯丁一一进行了驳斥。他怎么驳斥的?

    亚当、夏娃的罪虽然他们自己犯的,但是他们一次滥用自由意志的结果,这罪通过某种遗传作用,在其子孙中永远的遗传了下去,因此人性从根本上就是邪恶的。
    从理论上说,没有人是无罪的,就连婴儿也会对别的吃母亲奶的孩子表现出愤恨的表情。
    我们只能解除自己所犯的本罪,却不能解除亚当所犯的原罪,原罪的救赎只有靠上帝白白给予的恩典,靠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赎。所以基督对于我们最终的罪得赦免和死而复活,是必不可少的。

    11、奥古斯丁的这种预定论观点在当时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者们认为,按照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人的道德行为就成为多余的。奥古斯丁怎么回答的?

    一个被上帝预订得救的人,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信仰之光,他的行为上一定会表现出善功和美德。
    上帝是至善的,他信仰至善,就会通过行动向至善接近。

    12、赵林老师如何评价奥古斯丁的预定论思想?你如何评价?

    这种决定论的道德观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圣徒意识,他们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是出于个人的意愿,而是上帝的预订和要求,使得一个人在面对危险时,无比的坚定和勇敢。这是一种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思想,把拣选、预订、救赎与恩典归结为无法洞悉的奥秘,与佩拉纠的自由意志论对立。
    我认为这是人的本性的一种表现,把对象当作自己,把自然万物当成自己,自然万物(其中包括我的肉体)的运行就是我的行动,不是我在动,而是自然在运动;自由意志论是把自己当作对象,这个世界就是我,一切都是我的所作所为,我可以犯罪也只能靠自己弃恶扬善,通过做善事赎罪。

    13、到了中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力日益加强,决定一个人灵魂归宿的权力就由上帝手里转到了大大小小的神职人员手里。在这样的情况下,预定论的救赎观就逐渐被自由意志的救赎观所取代。自由意志的救赎观给基督教带来了什么问题?

    上帝神秘预订的救恩被转变成为一种有意邀功的结果,把恩典的根据立于人的自由意志,让上帝成为了可认识的人,一个感性功利的人,让世俗利益等价于救恩,造成了基督教社会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

      雨港
      经院哲学是接着教父哲学以后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或神学思潮的总称,它发展和盛行的时间大体上从公元11世纪一直到中世纪结束和近代早期。经院哲学是一个内容非常庞杂、观点极其琐细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涉及许多我们今天完全不感兴趣的烦琐问题。在这里只学习经院哲学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共相问题。前者涉及贯穿于整个基督教哲学的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后者则是古希腊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思想分歧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的再现。
      一、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1、基督教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态度经历了怎么样的转变?亚里士多德哲学给基督教哲学带来了什么变化?
      从清算和打击,到把它作为理论根基。
      用理性的精神给当时的基督教打了一剂强心针,将狂热信仰的教父哲学逐渐取代为注重理性论证的基督教哲学。

      2、经院哲学和教父哲学有什么区别?
      理论根基不同,前者为亚里士多德主义,以理性和逻辑为主;后一者为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用信仰排斥理性。

      3、关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内部有什么分歧?分歧双方有什么共同点?
      较温和的观点主张“信仰寻求理解”,为教义提供理性的论证;比较激进的观点主张“理解导致信仰”,将理性当作信仰的前提。
      共同点是强调理性对于信仰的重要性。

      4、赵林老师说,经院哲学这种注重理性的态度既促进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兴盛,同时也在无意之间为基督教信仰布下了陷阱。如何理解这句话。
      因为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原罪与救赎等,不能用理性来说明,只属于信仰的范围。当理性发展起来,它就会把自己作为绝对的标准,将一切甚至信仰都用自己来衡量。

      5、生活在11世纪后半叶的意大利人安瑟尔谟(Anselmus,约1033—1109)通常被看作经院哲学的开创者,这位后来被罗马教皇任命为英国最高教职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神学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为什么要去证明上帝的存在?
      他不满于早期基督教哲学贬抑理性,一味强调信仰的偏颇态度,认为只满足于信仰而不寻求理解是一种懒惰的表现,是一种罪过,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在信仰后要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对基本教义进行理性的证明。

      6、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大体意思是什么?用三段式如何表述?
      任何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最完美的东西的观点,最完美的东西当然就应该是无所不包的(否则它就不是最完美的,而是有缺陷的),因此它也应该包含存在。上帝无疑是最完美的存在,所以上帝存在。

      大前提——最完美的东西应该包含存在(否则它就不是最完美的了)。
      小前提——上帝是一个最完美的东西(因为“上帝”这个概念本身就意味着绝对、无限和永恒)。
      结论——所以,上帝存在。

      7、安瑟尔谟同时代的一位神学家高尼罗(Gaunilo)如何驳斥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
      使用类比推理来反驳从“最完美的东西”的概念中直接推出存在的做法。
      例子如下:传说有一个岛是最完美的岛屿,那么它应该是存在的,但是它只是传说所以并不存在。所以不能从它被说成是一个最完美的岛,就推论它是存在的。

      8、面对高尼罗的这个反驳,安瑟尔谟如何进行再反驳?
      最完美的存在世界上只能有一个,就是上帝。他的本质与存在是同一的,其它的上帝的造物,其概念(本质)与存在是可以分开的,如脑中的“杯子”概念,你可以对“偶然的存在者”这样推论,但是对于“绝对必然的存在者”这样做在逻辑上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9、为什么说“安瑟尔谟的这种反驳看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它的道理却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之上的”?
      上帝是最完美的东西是上帝存在这个结论的前提,这个前提的前提是信仰上帝,同意上帝是最完美的东西,仍然是一个信仰命题,所以还是建立在信仰之上的。

      10、对于安瑟尔谟的这个论证的大前提,后来的休谟、康德等人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们是怎么批判的?
      休谟:从纯粹的定义转变为关于现实的事实表述,总是不合逻辑的。
      定义涉及意义间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定义才纯粹是逻辑惯例和语言惯例的表现;
      对现实的事实表述,始终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
      他的证明是从纯粹的概念领域转到了事实领域,却没有涉及任何观察。——因此,他的这个论证必定不成立。

      康德:存在不同于美丽、善良、智慧等性质,它并不是事物的一种属性,而只是事物的一种状态。因此,是否存在不会影响上帝的完美性,而只是涉及这个事物的现实状态,即他是想象的还是实存的。如脑中的一百块钱和兜里的一百块钱。
      存在作为事物的一种状态,只能通过经验确定,不能从事物的概念中直接分析出来。

      11、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在哲学史上有什么意义?
      虽然存在理论漏洞,但是表现出一种坚持用理性和逻辑来论证信仰的内容的思想倾向。
      它试图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基督教的教义,开创了信仰寻求理解的新风气,代表了理性精神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的复兴趋势。

      二、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哲学的重要代表,他与5世纪的奥古斯丁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两大理论支柱。阿奎那生活在经院哲学全盛的13世纪,他的巨著《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成为经院哲学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经典之作,前者用理性论证了基督教的一些基本信仰,后者则对基督教的教义信条、礼仪圣事、组织形态、政治观念、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神学体系。
      1、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一共有五个,包括四个宇宙论证明和一个目的论证明,这些证明通常被叫作“圣托马斯五路证明”。
      简要介绍这五个证明。

      第一个证明是从经验的受动—推动系列推出一个世界的第一推动者。任何一个经验事物都是被别的事物所推动,我们必须终结于某个终极的推动者,否则就将陷入无限上溯的恶循环中。推动万物却不被其它事物所推动,他就是上帝。

      第二个证明是从经验的因果系列推出一个自因的“第一因”,这个“第一因”就是上帝。

      第三个证明是从偶然—必然系列推出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这个绝对必然的存在就是上帝。

      第四个证明是关于一个完美性系列的推理,最后推出了一个最完美的存在,那就是上帝。

      第五个证明是目的论证明,它是从人造物都具有目的性出发,推论出自然物也充满了目的性,从而论证一个作为造物主的上帝的存在。

      2、从形式上看,托马斯·阿奎那的这些证明完全不同于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请做具体说明。
      与安瑟尔谟从抽象概念出发的做法不同,阿奎那试图从经验事实出发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在第一到第四,和第五的宇宙论和目的论上,他认为推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同样有效,因为人都有理性,可以得到经验和推论结果。
      前四个是从经验出发的,作为经验事实的物与物之间的传动、经验中的因果、偶然—必然、完美性推论出上帝的存在;第五个从有理性的人的目的出发,人的制作都有目的在里面,看到自然中也有猫和老鼠这样互为目的的存在,推论自然界有一个有理性的上帝赋予目的。

      3、托马斯·阿奎那的这些证明存在什么问题?
      一 把一个数列必有首项独断地设为前提,而以负一为末项的负整数系列就是没有首项的。
      二 即使上一个前提成立,这个首项也有可能是伊斯兰教的真主或者唯物主义的物质而不一定是基督教的上帝。所以还是把对上帝的信仰作为前提。

      三、上帝存在证明的意义与后果
      1、在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人民唯一的宗教信仰,一个人一生中所接受的一切观念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基督教信仰的烙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请谈一下上帝存在证明的意义与后果。
      这些证明表现了一种注重理性的倾向,让人们从单纯信仰开始向逻辑论证转变,这种思辨理性为上帝存在作理性证明。
      恰恰这样架空了信仰,产生了经验理性,作为近代实验科学之根基。当人们进一步要求对于教义的内容进行感性直观,追问信仰内容的具体细节,就损毁了信仰,为近代科学和哲学开了路。


      第三十一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早期经验论哲学


      第三十一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二)经验论原则与实在论信念之间的深刻矛盾

      1、培根确立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用一句比较经典的话来说,就是“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但是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经验论的这个基本原则与经验论所预设的本体论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2、我们出生后不久,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会说“我”了;终其一生,我们用得最多的一个字可能就是“我”字。但是“我”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在说“我”的时候,我们已经理所当然地预设了“我”的存在。这样会有什么问题?

      (三)霍布斯的自然哲学

      1、霍布斯发展了培根开创的经验论哲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他和培根一样坚持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最初都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在霍布斯看来,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霍布斯在本体论上也与培根一样,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不过他使培根的朴素唯物主义蒙上了一层浓郁的机械论色彩。请阐述霍布斯的相关观点。

      3、物体是霍布斯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他对物体下了一个定义:“物体是不依赖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袤。”
      分析这个定义,并指出这个观点的问题。

      4、霍布斯如何看待运动,这个观点和当时的经院哲学有什么根本性区别?

      5、霍布斯如何看待“实体”。他的关于实体的观点中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四)霍布斯的政治学

      1、霍布斯的政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名大作《利维坦》中。这个“利维坦”是什么呢?

      2、总结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的要点。

      3、霍布斯的观点无疑具有为君主专制做辩护的嫌疑,它通常被叫作绝对君权理论,在后世成为民主思想家们批判的靶子。赵林老师认为,在17世纪的英国,这种观点是具有很明显的积极意义的。他是如何论证的?

      4、霍布斯的绝对君权理论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它第一次明确地把君主的权力根据从上帝手里转向了订立契约的民众,从而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君权民授的思想。请比较君权民授和君权神授。君权民授的思想在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1: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八讲 近代哲学的转向与英国经验论哲学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


        第三十二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洛克哲学与经验论的内在矛盾


        第三十二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一)洛克的政治学思想

        1、和霍布斯一样,洛克也主张社会契约论,请列举他与霍布斯的不同之处。

        2、洛克的“天赋人权”是什么意思?

        3、洛克的“三权分立”是什么意思?后续的孟德斯鸠做了什么改进?“三权分立”背后的思想是什么?

        (二)批判天赋观念和创立“白板说”

        1、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学说的要点。

        2、霍布斯如何批判“天赋观念”学说?

        3、洛克如何批判“天赋观念”学说?

        4、如果不存在天赋观念,那么我们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请复述“白板说”的要点。

        (三)实体问题

        1、洛克认为,除了通过感觉和反省而获得的简单观念之外,我们的心灵还具有一种能力,那就是对简单观念进行加工、组合、归类、推演的能力,其结果就是在简单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复杂观念。这些复杂观念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叫作“样式”,一类叫作“关系”,一类叫作“实体”。请复述洛克的“样式”和“关系”。

        2、在洛克分类的三类复杂观念中,最令人费解的就是“实体”观念。那么,什么是洛克的“实体”?

        3、洛克涉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到底有没有一个脱离我们的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实体的问题。换言之,任何事物,除了我们可以感知的性质以外,还有没有一个形而上的实体。洛克在这里陷入了什么样的自相矛盾?

        4、赵林老师说,洛克的矛盾说到底仍然是他的唯物主义立场与经验论原则之间的矛盾。这句话如何理解?

        (四)两种性质和三类知识

        1、洛克在论述简单观念的特点时明确地提出了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的思想。简单复述洛克的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的思想。

        2、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还谈到了知识的分类问题,他把知识分为三类,一类是直觉知识,一类是证明知识,还有一类是感性知识。三类知识具体指什么?

        3、赵林老师说:洛克虽然把经验论哲学系统化了,但是他同时也充分暴露出了经验论的缺陷,尤其是突显了经验论原则与实在论立场——无论是唯物主义立场还是唯心主义立场——之间的深刻矛盾。这句话如何理解?


        参考资料1: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八讲 近代哲学的转向与英国经验论哲学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

          雨港
          四、共相问题的来源与实质
          1、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注释《范畴篇》时提出了关于共相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共相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还是头脑中的观念;
          共相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共相是独立于可感事物的还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的。

          2、这三个问题都属于本体论和知识论范畴,都与基督教哲学所关注的生存论问题不相干,但是在中世纪却引起了经院哲学家们的激烈讨论。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分野,是超越性的理性和规范性的理性的分野,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却极有可能引申出对基督教超越性信仰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3、在中世纪早期,即罗马帝国刚刚灭亡的“黑暗时代”,出现了一位名叫波爱修(Boethius,约477—524)的教父哲学家。波爱修对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进行了重新诠释,明确地把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确立为亚里士多德主义与柏拉图主义的分界点。简要说明他的观点。
          这三个问题可以缩写为一个问题即:共相(或者种属、理念)到底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还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的普遍本质。
          认为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而主张共相只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的一种抽象本质,这就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4、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对于共相问题的回答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条路线,实在论和唯名论。请具体谈一下两者的观点。
          实在论认为,共相(理念、种属)独立于并且在逻辑上和时间上优先于具体个别的可感事物而存在,可感事物只不过是对共相的一种摹仿和分有。

          唯名论认为,共相并非独立于、而只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并且在逻辑上和时间上都要后于可感事物,所谓共相不过是一个主观的名称而已。

          5、对于共相问题,赵林老师有什么看法?
          如果共相只是头脑中的一个名称,它们不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或规定性,我们会把衣柜、床也认作桌子;
          如果我们承认作为普遍本质的抽象概念具有某种客观根据,那么在抽象的“桌子”概念、它的客观根据,以及一张张具体的桌子这三者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
          在思维活动中,它涉及语词和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在哲学上,它涉及了实在论的核心问题,即一般本质的实在性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6、打开《走向语言学之后》第89页,看看邓晓芒老师对共相问题有什么看法。说说你对邓晓芒老师看法的理解。
          邓晓芒老师认为,在共相问题上,双方都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两者都是论证上帝的存在方式,视角不同。唯名论的个别实体是上帝的自由意志实践的结果,唯实论的实体的形式来自由上帝的最高智慧和理性。
          我认为邓老师认为就形而上学来说,唯实论确实在存在和实体问题上做了一些扩展是有道理的。
          对唯名论来说,直接的个别实体已经把一切都说尽了,不需要理念来说明现实的事物。
          对唯实论的扩展上它是与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实体即个别实体上,对存在的证明在语义的分析上所使用的方法是一致的。
          通过对事物概念的这种逻辑语义分析而证明了事物必定在我之外客观存在,只是用到了上帝身上。

          五、实在论与唯名论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关于共相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实在论与唯名论两大派别。这两派在基本观点上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在两派中间都出现了一些比较折中的观点。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把实在论和唯名论分为四种形态,实在论有极端派和温和派,唯名论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
          1、极端实在论的代表就是那位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安瑟尔谟,安瑟尔谟的具体观点是什么?

          本质先于存在,本质(共相、概念)分析地包含着存在(现象、具体事物)。

          2、极端唯名论的代表是与安瑟尔谟同时代的洛色林(Roscellinus,约1050—约1125)。洛色林的具体观点是什么?

          共相没有独立实在性,而且共相不是对事物客观本质的一种抽象反映,共相仅仅归结为一种主观的名称。

          3、温和唯名论最重要的代表是阿伯拉尔(Abelard,约1079—1142),洛色林的学生。阿伯拉尔的具体观点是什么?

          共相是一种概念,而概念本身是有其客观对象的,尽管这个客观对象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但它却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的一种普遍本质。

          4、温和实在论的著名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的具体观点是什么?

          共相既是先于、又是寓于、而且是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

          5、晚期唯名论者是著名的方济各修会“三杰”——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约1219—约1292)、邓斯·司各特(Duns Scotus,约1265—1308)和奥卡姆·威廉(William of Ockham,1285—1347)。这三位杰出的经院哲学家在思想上都是反托马斯·阿奎那的。请概括一下他们的观点。
这些英国经院哲学家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共同特点是他们在神学上用神秘主义来反对阿奎那的理性主义,在哲学上却用唯名论来反对阿奎那的温和实在论,并且坚持把神学与哲学分离开来,反对用哲学来论证神学。
          观点是:
          第一,他们都特别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主张从经验出发来认识世界。

          第二,他们在神学上基本上都是一些神秘主义者,认为上帝最重要的特点不是理性,而是意志。

          第三,这三位方济各修会的思想家在共相问题上都属于唯名论者。

          6、简述“奥卡姆剃刀”原则。了解一下奥卡姆剃刀原则对现代自然科学的意义。
          原则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经院哲学对于神学教义的理性证明,很容易就会导向对这些教义的感性直观,这样就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即经验的方向。这个方向可能是不利于基督教神学的,但是却有利于实验科学和经验论哲学的产生。

          7、共相问题无疑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却可能在神学上导致严重的分歧。为什么这样说呢?
          共相是否是实体,先于和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关系到三位一体的上帝和圣餐问题中“变体说”的圣餐和圣酒。
          是上帝作为实体呈现为三个位格,把自己的血和肉变为圣餐和圣酒,还是共相只是抽象的概念,一切都是感觉中的那个样子,差别十分大。

          8、实在论在经院哲学中成为主流观点,而唯名论则往往被与异端相提并论。这充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中世纪基督教社会中,一切哲学问题最终都难免要与神学问题联系起来,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纯粹的哲学问题。哲学始终要仰承神学的鼻息,充当神学的奴婢,这就是信仰时代里哲学的基本特点。

          夏夜星空之路
          对于现在、过去、未来三个时间一体的思考

          时间是上帝创造的,是事物在我们主观感受中呈现出来的一种顺序,并非客观之物。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现在,它们分别在人的主观感受中呈现为记忆、感受和想象。
          无限性和永恒性是对时间的一种根本超越,不处在时间流中,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现在永远是现在,所以它们就是与万物交互而来的现在的这种不可言说的感受。

          过去是对这个事物的现在的记忆,我接收到的感性杂多印象,在我的记忆中,时间上在先出现;
          将来是人对事物的现在的主观想象,想象力一直存在着,逻辑上在先,想象力作为能动的赋形的形式,自我意识的范畴,以记忆为对象想象,自己想着自己,返回自己,作为抽象的概念和反思,在感觉之后反思,时间上在后;
          现在,想象力对于流逝(时间)的先验规定是图型,是认识的主体性,把正和反结合起来,是经过我想象而可理解的在框架中整理清楚的感性杂多。

          雨港

          1、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西欧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分别是什么?三者在逻辑上有什么联系?

          古希腊哲学主要探讨客观世界的本原;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则主要探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主观精神(虽然是以一种异化、客观化的形态);
          西欧近代哲学关注的既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也不是单纯的主观精神,而是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同一个逻辑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从逻辑上的感谢确定性的正题,它的反题,二者的合题,逻辑上自身发展的过程。它们都是由一个逻辑发展出来的,反题是对正题的否定,对于这个否定的否定即一个肯定的合题,肯定了自身,肯定了逻辑本身,肯定了正题和反题,回到了逻辑本身。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整个西方哲学史发展的一个合题,就成为近代哲学关注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包含着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请具体谈一下。
          思维与存在哪个是第一性,谁是产生另一个的最重要的东西,这是本体论问题。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两者是否是相同的,可以同一,所以思维可以认识到存在,这是认识论问题。

          3、近代哲学通过怀疑精神和经验从信仰氛围浓郁的中世纪文化背景中脱颖而出。请具体谈一下怀疑精神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
          怀疑构成了近代哲学认识的基本工具,经验作为新的哲学出发点。
          在经验论上,培根明确地把外在的感觉经验确立为新哲学的出发点,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套科学归纳法。

          笛卡尔所创立的唯理论虽然大力宣扬与感觉经验相对的“天赋观念”,但是他的哲学也是从经验出发,他的经验是一种内在经验,即自我反省。笛卡尔运用普遍怀疑这把利刃对一切现存的知识体系和主客观事物进行了否定,然后在对怀疑(即思想)本身进行内在经验的基础上——我内在经验着我怀疑作为经验的知识体系和主客观的事物,重新建构起自己的哲学大厦。

          4、近代西方哲学所注重的经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经验,另一种是内在经验。请具体谈一下这两种经验,特别是内在经验。
          外在经验简单地说就是感觉经验,即通过我们的感官去感受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
          内在经验是对于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情绪感受的直觉或反省。
          内在经验是对于自己的内心活动(包括心理活动、情感、意志、欲望、思维)和情绪感受的直觉或反省,不同于逻辑推理的结果,是像肚子疼一样直接的感受,和像意识到在内心自己进行一种怀疑活动这样的一种反省。

          5、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最初都是以怀疑和经验作为其显著特点的。尽管如此,但是经验论与唯理论毕竟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它们在通过怀疑和经验——外在经验和内在经验——建构起自己的哲学体系之后,很快就分道扬镳,形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派别。那么,这两派的思想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经验论是通过搜集经验材料和观察实验的方法,在文化氛围上强调经验、注重事实。
          唯理论是使用数学模型对经验材料进行分析,从抽象的原理出发进行思辨,是一种侧重于理性演绎的知识论系统。

          6、请比较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具体的经验事实出发,通过归纳而上升到一般性的公理。
          演绎法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通过演绎而推出具体的结论。
          前者是从个别到一般,侧重于实验的方法,后者是从一般到个别,侧重于数学的方法。

          7、和17世纪的欧洲大陆相比,当时的英国哲学和科学有什么显著特点?
          他们都具有显著的经验主义色彩,通过经验的归纳来获得真理性知识。

          8、总结一下近代哲学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共性。(换一种问法:什么叫作真理性的知识呢?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共识是什么?)

          第一,这些知识的内容必须能够不断地扩展、不断地更新,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

          第二,这些知识还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个真理的知识体系具有自我综合的方面,也要有分析的特性。


          第三十三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与自然实在论


          第三十三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一)实物观念化与主观唯心主义

          1、以往的经验论哲学家如霍布斯、洛克等人往往把广延当作物质的基本属性,广延是触觉的对象。
          但是贝克莱却认为触觉的广延来自视觉的广延,广延不是摸出来的,而是看出来的。
          贝克莱是如何论证的?
          对你有什么启发?

          2、承认事物的可感性质构成了联系事物与感觉观念的桥梁,这是可知论的一般观点。但是关键问题在于,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是从事物经由可感性质到感觉观念,还是从感觉观念经由可感性质到事物?这个分歧就构成了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之间的分水岭。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客观存在在先,我们通过可感性质对事物形成的感觉观念在后,因此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事物——可感性质——感觉观念。
          但是唯物主义的这条逻辑路线却是违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的,为什么呢?
          贝克莱对此有什么分析?

          3、贝克莱有两个结论,第一个是“物是观念的集合”,第二个是“存在就是被感知”。
          如何理解他的这两个结论。

          4、贝克莱的这两个命题都是为了从经验论立场上来反对洛克的物质实体,可以说,他是自觉地把经验论推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在《人类知识原理》中,贝克莱对物质实体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简述贝克莱的论证。

          5、贝克莱虽然否定了物质实体,他却并没有否定精神实体。这个精神实体到底是什么?
          这带来了什么问题?

          (二)观念实物化与自然实在论

          1、贝克莱否定物质实体而保留了精神实体,从而表达了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根据贝克莱的“物是观念的集合”和“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个基本命题,马上就会导致一个糟糕的哲学结论,那就是唯我论,也就是认为整个世界都离不开我的感知。
          从常识的角度来看,如果“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不被感知就不存在了,这样一来,就可以推出一些非常荒谬的结论。请举一些荒谬的例子。

          2、贝克莱也感觉到了唯我论是违背常识的,所以在他的第三部著作,即《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中,他就由实物观念化转向了观念实物化,由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转向了一种上帝的观念转化为实物的自然实在论。
          贝克莱是如何辩护的?他如何解释“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又导致了什么问题?

          3、后来黑格尔在谈到贝克莱等人这种一有困难就找上帝的做法时挖苦说,上帝就像一个“大阴沟”。如何理解黑格尔的这句话?
          哲学史上有那些类似的情况?

          4、贝克莱所说的观念的这三个来源,一个是感觉的,一个是直觉的,还有一个是推理的,这与我们刚才讲到的洛克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与我们后面要讲的唯理论者的观点也大致相同。大家都承认感觉的、直觉的和推理的这三种知识来源。
          复述贝克莱对这三个来源的具体理解。
          贝克莱的这些理解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


          参考资料1: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八讲 近代哲学的转向与英国经验论哲学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


            第三十四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休谟的怀疑论


            第三十四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一)对各种实体的不可知论态度
            在《人类理解研究》等著作中,休谟一再重申经验论的原则,并把它推到了极端。休谟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因此经验是一切观念的来源。他不同于洛克和贝克莱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他把经验论的原则一以贯之地推行到底,任何时候都不妥协。
            1、休谟把我们通过感觉经验获得的东西叫作知觉,他认为知觉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叫印象,另一部分叫观念。如何理解休谟的这三个概念?

            2、站在彻底经验论的立场上,休谟与贝克莱一样认为,物质实体是虚假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关于物质实体的感觉经验,我们所有的只是关于可感性质的一些观念。所谓物,不过就是观念的集合罢了,而存在无非就是被感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休谟继承了贝克莱的基本观点。
            但是,休谟却有两点不同于贝克莱,请详细说明这两点。

            3、我们平时总喜欢挂在嘴边的那个“我”到底是什么?休谟以及后来的康德告诉我们:那个“我”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逻辑主体,而不是一个实在主体。
            请解释这句话。

            4、 休谟如何看待“上帝”这个概念?

            5、休谟对物质实体、精神实体和上帝都采取了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这就是怀疑论或者不可知论的态度。这样一来,休谟就把贝克莱通过直觉和推理得出的精神实体和上帝全都推进了怀疑论的深渊。
            这带来了什么问题?

            (二)对传统因果关系观念的颠覆
            休谟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当然这个贡献在许多人看来恰恰是一个败笔——就是他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即对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和客观性的颠覆。这是休谟哲学的一个重要建树。这是休谟与别的哲学家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1、在休谟看来,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而知识无非就是对观念及其关系的组合。休谟如何分析观念的关系?

            2、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因果关系既不是客观的,也不具有必然性,它只是一种主观的习惯联想而已。
            休谟如何论述他的观点?

            3、如果不存在客观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将如何来认识这个世界?休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4、休谟颠覆了传统的因果关系观念,是否将危及整个自然科学的根基呢?

            5、如果我们把因果关系看作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一种必然规则,那么我们就致力于在各种研究对象中去发现这种规则,并且通过它把各种研究对象联系起来;反之,如果我们把因果关系看作人类固有的一种思维规则,在研究各种自然对象时只能遵循这种规则来进行思维,我们同样也可以根据这种思维规则把各种研究对象联系起来
            尝试理解后半句话。
            休谟否定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6、按照传统的符合论,我们的一切思想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但是休谟却颠覆了这种关系,把客观世界的规则说成是主观建构的结果。休谟表达了一种颠覆传统符合论的思想。
            简述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观点。

            7、康德对休谟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改造。请具体谈一下。

            8、罗素说:大卫·休谟是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因为他在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符合逻辑的结论,并且通过逻辑自洽,使结论达到了惊人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代表了一条死胡同:沿着他的方向,已经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了。
            如何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代表了一条死胡同”?


            参考资料1: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八讲 近代哲学的转向与英国经验论哲学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

              雨港
              第二十九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思想分歧和理论困境

              第二十九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1、从出发点来看,经验论与唯理论有什么分歧?
              经验论始终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和起点。
              唯理论在最初运用一下内心的经验,然后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原则和出发点。

              2、从方法上来看,经验论与唯理论有什么分歧?
              经验论注重归纳的方法,从具体经验出发,逐渐概括为较为普遍的规律,直至上升至最为普遍的公理。
              唯理论注重演绎的方法,从最普遍的公理出发,逐渐推演出一些普遍程度较低的定理,最后下降到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

              3、除了起点和方法上的差异之外,这两派又都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理论弱点,这种理论弱点随着两派观点的不断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不可克服,最后竟然使二者都陷入无法自拔的理论困境之中。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的理论弱点到底是什么呢?
              经验论不能从个别的经验事实上升到一般性的公理,无法保证归纳结论的普遍必然性。
              唯理论的前提是有待证明的,是独断的。

              4、归纳法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根本性缺陷?由于归纳法是人类探索世界必不可少的环节,从你的观点,如何解决这个根本性缺陷?(选做)
              归纳法的优势是可以不断的扩展和更新知识的内容。
              它的根本性缺陷是达到确定的公理所需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无法由经验提供出来。
              借助于唯理论的先天普遍原则,通过实验有理由的设立出来,然后以经验验证它的正确性。

              5、形式逻辑演绎法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根本性缺陷?
              形式逻辑演绎法从一个确凿的前提出发,遵循一个三段论的确凿的的推理规则,那么作为经验事实的结论就是确凿的,但是前提正因此不能确凿,因为它是人的独断,而人的这个认知并不能得到经验的证明。

              6、经验论最终可能走向什么理论困境?唯理论呢?
              经验论如果要坚持基本原则,就无法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如果想要保全知识的必然性,就要借助于某些先天普遍的原则。
              唯理论的前提或起点是建立在一种独断论之上的,那些天赋观念或原则的合法性是值得推敲的。

              7、唯理论还隐含着另外一种危险,那就是它通过演绎而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缺乏新内容。如何理解这句话?
              演绎的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使用三段论,大前提已经设立,小前提与大前提相关,结论已经被分析的包含在前提中了,它是一种证明的方法。

              8、唯理论发展到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就演变成一种新的经院哲学,一种极其霸道的独断论。如何理解这句话?
              因为它独断的确立了天赋观念和原则,而且通过思辨性的知识演绎把整个知识体系变成了一个自说自话的封闭系统,完全否定了感觉经验的扩展和更新知识的功能。

              9、如果说经验论过分地贬低了理性,那么唯理论恰恰是过分地抬高了理性。如何理解这句话?康德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什么工作?(选做)
              经验论从感觉出发,将理性当作次级的认识功能;唯理论从理性出发思考一切问题,得到知识。
              康德的做法就是既要理性的先验原则的普遍必然性,又要从经验的归纳发现而来的内容的扩展,他结合两者,创造了一个由先天综合判断而来的知识体系。

              6 天 后

              第三十五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笛卡尔哲学与唯理论的开端


              第三十五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零)概述

              1、近代认识论,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力图追求真理性的知识。如何定义“真理性的知识”?

              2、为什么英国经验论走到最后,近代认识论的最高目标——追求真理性的知识——就不可能实现了?

              3、为了实现“追求真理性的知识”的目标,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都进行了长期的努力。两者的出发点和基本路线分别是什么?

              4、简要概括英国经验论的理论困境。

              5、简要概括大陆唯理论的弱点。

              (一)普遍怀疑与“我思故我在”

              1、如果说16世纪是一个虔诚信仰的时代,那么17世纪就是一个普遍怀疑的时代,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构成了17世纪的时代精神。近代知识论也是从怀疑开始的,在这一点上,唯理论与经验论并没有什么区别。作为唯理论的创始人,笛卡尔也是从对一切陈旧知识的普遍怀疑开始的。
              笛卡尔如何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自己的身体、逻辑学、数学进行怀疑?
              他找到了什么不能被怀疑的?

              2、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是什么?

              3、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遭到了后期哲学家的质疑,这些哲学家是如何质疑的?
              尝试代替笛卡尔进行辩护。(选做)

              (二)以上帝为跳板而建立的古典二元论

              1、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之后,笛卡尔虽然在普遍怀疑的汪洋大海中寻找到了一个可靠的立足点,但是他的哲学要想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理论困难?

              2、笛卡尔的怀疑论和古代怀疑论者有什么不同?

              3、为了实现从自我到上帝的飞跃,笛卡尔再次借用了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笛卡尔是如何论证的?

              4、分析为什么笛卡尔可以直接引用一个结论“完满的东西就是上帝”?

              5、笛卡尔的“实体”是指什么?
              和亚里斯多德的“实体”概念有什么不同(选做)

              6、笛卡尔的古典二元论的具体观点是什么?

              7、对于笛卡尔的理论来说,上帝有什么意义?


              参考资料1: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九讲 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


                第三十六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笛卡尔哲学与唯理论的开端


                第三十六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三)天赋观念说和身心交感说

                1、在谈到以上帝作为保证的观念世界的可靠性时,笛卡尔创立了天赋观念的学说。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包括哪些内容?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

                2、笛卡尔的唯理论知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什么,真理标准是什么,推理规则什么。

                3、笛卡尔的古典二元论认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是不发生联系的,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影响,只是依靠上帝来保证它们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但是在人身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作用。请简述这种相互作用。

                4、笛卡尔提出身心交感说,试图从理论上修补这个与常识不符的问题。请简单说明身心交感说的主要内容。

                5、身心交感说是笛卡尔面对事实不得不承认的一种观点,但是这种观点却与他的心物二元论处于直接的矛盾之中。
                请说明这个矛盾。

                6、在形而上学和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古典二元论者,但是在物理学上,他基本上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者。
                请说明机械唯物主义者的基本特点。

                (四)伽桑狄和马勒伯朗士——笛卡尔难题的两种解决方案

                笛卡尔提出的物质与精神关系的难题,那就是我们如何能够保证物质和精神既彼此独立(即不发生相互作用),又相互协调?
                在笛卡尔之后,有两位思想家对笛卡尔的难题提出了两种迥然而异的解决方案。这两位思想家一位叫伽桑狄,一位叫马勒伯朗士,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立场来解决笛卡尔留下的难题。

                1、皮埃尔·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要复兴古代的原子论,试图用原子论思想来解决笛卡尔的难题。
                简述他的解决方案。

                2、伽桑狄对笛卡尔的整个思想都进行了质疑和反驳。
                关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思想,伽桑狄就认为,笛卡尔是在装腔作势,他的理由是什么?
                再者,伽桑狄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的那个“我”进行了质疑。他如何论证的?
                对于笛卡尔的上帝存在证明,伽桑狄有什么看法?
                此外,伽桑狄也批驳了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说,他是如何质疑的?

                请你尝试为笛卡尔辩护。(选做)

                3、另一位思想家尼古拉·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则正好相反,如果说伽桑狄是原子论的近代复活者,那么马勒伯朗士就是柏拉图主义的近代复活者。与伽桑狄把精神物质化的做法相反,马勒伯朗士通过把物质精神化的方式来解决身心交感说与心物二元论之间的矛盾。
                简述他的解决方案。

                4、马勒伯朗士还针对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说提出了一种偶因论的观点。请简述他的主要观点。

                5、偶因论有什么问题?


                参考资料1: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九讲 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

                  6 天 后

                  第三十七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第三十七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一)“神即自然”

                  斯宾诺莎哲学首先是从对笛卡尔的批判开始的。他写了一本书叫《笛卡尔哲学原理》,对笛卡尔哲学进行了细致的批判。

                  1、首先,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是不能作为整个哲学的出发点的。斯宾诺莎是如何论证的?

                  2、斯宾诺莎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出发点与笛卡尔是不同的,笛卡尔从“我思”出发,而一般哲学家们(主要指英国经验论者)从被创造的事物出发,这两种出发点都不是第一性的东西,而斯宾诺莎则直接从神出发。神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是最清楚明白的东西,因此是哲学的真正出发点。
                  斯宾诺莎的神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3、为了说明自然的二元化,斯宾诺莎提出了三个基本范畴,即实体、属性和样式。谈谈你对斯宾诺莎的实体、属性和样式的理解。

                  4、斯宾诺莎用“属性二元论”取代了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这种改变有什么重要意义?

                  5、试比较解决心物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笛卡尔的二元论,马勒伯朗士的偶因论,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

                  (二)唯理论的系统化

                  在认识论上,斯宾诺莎与笛卡尔是一脉相承的。

                  1、笛卡尔认为我们的观念有三个来源,试试简单复述笛卡尔的观点。
                  你认为笛卡尔的观点可能有什么问题?

                  2、与笛卡尔一样,斯宾诺莎也把观念分为三类,试试简单复述斯宾诺莎的观点。
                  你认为斯宾诺莎的观点可能有什么问题?

                  3、斯宾诺莎把笛卡尔创立的唯理论推向了系统化。具体说一下斯宾诺莎的思路。

                  4、在真理标准问题上,斯宾诺莎也与笛卡尔一样强调“清楚明白”,不过他又加上了一个“恰当”,即真理的标准是“清楚明白和恰当”。你如何理解斯宾诺莎的“恰当”?
                  不过,斯宾诺莎又强调,清楚明白、恰当只是真理的内在标准,真理还有一个外在标准,那就是真观念必须符合它的对象,这个对象当然是指客观事物。斯宾诺莎的这个观点很容易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斯宾诺莎是在向经验论妥协。
                  你如何理解斯宾诺莎的这个观点?

                  5、斯宾诺莎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这个观点一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的哲学。你如何理解斯宾诺莎的这句话?


                  参考资料1: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九讲 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

                    8 天 后

                    第三十八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第三十八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第三位唯理论思想家是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莱布尼茨是一个德国思想家,我们发现,一进入德国哲学就非常深刻,也比较晦涩,莱布尼茨就是一个开端。我们此前讲的经验论以及两个唯理论思想家的思想,大体上都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一进入莱布尼茨,就会发现他的思路和别人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德国式思想,深刻、神秘而且比较晦涩难懂。

                    (一)单子论——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统一

                    为一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就与其他人非常不同。正如他后来所总结的,在古往今来的哲学中存在着两个著名的迷宫,一个是关于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关于自由与必然性的关系问题,后者也可以表述为上帝的正义与世间的罪恶之间的关系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是为了解决第一个迷宫式的问题,他的神正论(“最好世界”理论)则是为了解决第二个迷宫式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莱布尼茨是如何解决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关系问题的。

                    欧洲大陆的哲学家们,无论是笛卡尔还是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都对建构哲学体系有一种执着。正是出于对建构体系的执着,莱布尼茨首先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寻找最基本的单元。

                    1、莱布尼茨早年受古代原子论的影响比较深,试图把物质性的原子当作世界的最小单位。但是随着思想的成熟,他就发现原子论是有问题的。
                    莱布尼茨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如何论证这是一个问题。

                    2、莱布尼茨如何描述“单子”?莱布尼茨的“单子”的核心特性是什么?

                    3、莱布尼茨进一步对各种点进行了分析:第一种是物理学的点,第二种是数学的点,第三种点是形而上学的点。请分别加以复述。

                    4、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不仅是一个不可分的点,而且具有能动性,即它可以自己运动。如何理解他的这个观点?

                    5、莱布尼茨具体地说明了单子的基本特点:第一,单子没有部分,它不能通过自然的方式产生或消灭。第二,单子没有可供出入的窗户,也就是说,每个单子都是自我封闭的。第三,单子是精神性的实体,它们没有轻重和大小之别,彼此之间不存在量的差别,只有质的差别,这种质的差别就表现为每个单子所具有的知觉能力不同。

                    复述莱布尼茨如何解释这些问题:1)根据第一个特点,自然的疑问是单子如何产生的;2)莱布尼茨认为每个单子所具有的知觉能力不同,莱布尼茨把知觉能力分为微知觉、知觉、统觉、天使和上帝的知觉,复述这四种知觉。

                    6、莱布尼茨是如何把本体论问题还原为认识论问题的?

                    7、除了单子的特点,莱布尼茨还谈到了单子世界的两条基本规律:第一条规律是差异律,第二条规律是连续律。请分别复述。

                    8、你是否同意莱布尼茨解决了古往今来哲学的第一个迷宫,即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问题。为什么?

                    (二)前定和谐理论

                    1、笛卡尔留下了一个棘手问题,那就是身心如何能够既彼此独立又协调一致。莱布尼茨是如何通过“前定和谐理论”解答笛卡尔难题的?

                    2、创立了单子论之后,莱布尼茨于是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前定和谐理论。他是如何论证的。
                    他的理论前提是什么?
                    你觉得他的理论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从唯理论到独断论
                    再来看看莱布尼茨的认识论。

                    1、莱布尼茨认为我们的心灵就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如何理解这句话?
                    请比较莱布尼茨的这个观点和洛克的经验论的区别。
                    请比较莱布尼茨的这个观点和笛卡尔的观点的区别。

                    2、以“有纹路的大理石”理论为基础,莱布尼茨对洛克的“白板说”进行了反驳。莱布尼茨是如何论证的?

                    3、莱布尼茨认为有两类真理,一类是“推理的真理”,另一类是“事实的真理”。请分别复述。

                    4、莱布尼茨并不否认事实的真理也具有真理性,但是他却认为这只是一种或然性的真理。如何理解莱布尼茨的这个观点。
                    这样一种观点就导致了认识论上的极端唯理论倾向,即无限地夸大理性的认识能力,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如何理解赵林老师的这个判断?

                    5、莱布尼茨的唯理论思想到了他的继承者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那里就发展成了一种独断论,形成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请复述这个体系的主要观点。

                    6、休谟的怀疑论和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独断论有什么共同的缺点?康德如何解决的?黑格尔对康德的解决方案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资料1: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九讲 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

                      5 天 后

                      第三十九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特征


                      第三十九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在康德稍后开始对理性本身进行深入批判时,法国启蒙哲学尤其是那种剑走偏锋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也就如同英国经验论哲学和欧陆唯理论哲学一样,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思想背景。
                      对于康德来说,经验论固然是轻视了理性的作用,最终陷入了怀疑论的泥淖;但是法国启蒙哲学却与唯理论一样,过分夸大了理性的作用,乃至于同样走向了独断论,只不过是分别走向了唯心主义独断论和唯物主义独断论罢了。

                      一、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特征。

                      (一)政治专制与宗教专制沆瀣一气

                      1、《南特敕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南特敕令》传达了当时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2、请从思想上和政治上分别评论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的历史事件。

                      (二)文化开化,独领风骚

                      1、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源头是什么?

                      2、英国的自然神论(Deism)的要点有哪些?

                      3、比较英国启蒙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

                      二、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

                      (一)“即使没有上帝,也必须制造出一个来!”

                      1、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来看,理性初甦的17世纪是由两个英国人来代表的,这就是牛顿和洛克。牛顿开创了一种科学的精神,洛克则开创了一种民主的精神。请谈谈你对17世纪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的理解。

                      2、伏尔泰在英国时深受自然神论思想的影响,他在后来所写的《形而上学论》一书中,表达了一种关于上帝存在的设计论思想。这种关于上帝存在的设计论思想的要点有哪些?

                      3、赵林老师评论:“伏尔泰似乎并不太执着于这种形而上学的证明,他的目的只是要说明,这个世界需要一位上帝作为最后的根据。对于他来说,这种根据与其说是思辨的,不如说是道德的更加合适。”
                      你如何理解赵林老师的评论。

                      4、伏尔泰说过一句名言:“即使没有上帝,也必须制造出一个来!”
                      你如何理解伏尔泰的这句话?

                      (二)“粉碎卑鄙无耻的东西!”

                      1、伏尔泰一方面强调上帝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对天主教的几乎所有内容都进行了猛烈犀利的批判,从教会体制、神学思想、《圣经》文字、教规礼仪,一直到神职人员,从教皇、主教、修道院长,一直到小神父,其批判笔触之辛辣刻薄,无所不用其极。
                      请举例说明伏尔泰对天主教的批判。

                      2、伏尔泰有一句响彻欧洲的口号:“粉碎卑鄙无耻的东西!”(“écrasez l′infâme!”)
                      你如何理解伏尔泰的这句话。

                      3、后世作家托名伏尔泰的那句名言:“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赵林老师评论:伏尔泰强调权利的平等,但是却认可事实的不平等,他认为,由于人的自然天赋的差别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财产的平等权利必然会随着贫富分化过程而演变为事实上的不平等。
                      你如何理解权利的平等和事实的不平等?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资料1: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十讲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


                        第四十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特征


                        第四十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三、“百科全书派”思想家

                        (一)《百科全书》的编纂与理性法庭的确立

                        法国老一辈启蒙思想家除了伏尔泰,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孟德斯鸠(Charles-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1689—1755)。这位出身豪门、博学多才的波尔多男爵虽然身居高位,却不断地通过著书立说来揭露法国专制制度的邪恶和上流社会的腐败,宣扬君主立宪和分权制衡的政治理想。

                        他在早年化名发表的《波斯人信札》中揭露了法国贵族、天主教士的荒淫无耻和傲慢无知,针砭了路易十四的暴戾专制。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一书中,他通过对罗马政体演变的历史考察,表达了对共和制度的赞美和对专制政体的厌恶。而在晚年发表的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法的精神及其原则,法律与国家制度、自然人文环境、贸易、宗教等的关系,特别是论及法与自由及政体的内在联系,明确表达了追求自由、实行法治的政治主张。

                        1、孟德斯鸠强调,所谓“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他依据法治原则把国家的政体形式分为专制、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三种:专制政体下无法可依,社会秩序只能靠暴力和恐惧来维持;共和政体法度严明,秩序井然,但是很容易被野心家篡夺权力而演变为专制;唯有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它建立在三权分立的法治基础之上。孟德斯鸠把洛克首倡的立法、行政、外交三权进一步完善为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理论,对三种权力的基本内涵和制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外,他还认为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体形式要取决于它的地理环境和其他自然人文背景。这些政治法权思想不仅构成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法理学根基。

                        你对孟德斯鸠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2、法国新生代启蒙思想家通常被叫作“百科全书派”,因为他们都参与了狄德罗、达朗贝主编的一套非常重要的大型辞书《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辞典》,顾名思义,就是一套包罗万象的新知识体系。这套书的基本宗旨就是要以“理性”为标尺,把一切制度、习俗、观念、技艺都拉到理性的法庭上来接受衡量和批判,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各种知识,包括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经济乃至机械工艺等各个领域。狄德罗等人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大力弘扬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公然宣扬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等新潮观点,旗帜鲜明地批判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其中除了伏尔泰、孟德斯鸠这样的老一辈启蒙人士,更多的是思想激进的年轻才俊,如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卢梭、马布利、孔狄亚克等。在法国政教专制的巨大压力下,狄德罗等人锲而不舍地编纂了20余年时间(1751—1772)。

                        如果你来编辑一套现在的《百科全书》,你会用什么基本宗旨?

                        (二)唯物主义与无神论

                        1、如果说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等人的启蒙工作主要是从社会批判(政治、法学、历史等)入手的,那么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的启蒙思想则主要来自他们的自然观。
                        请复述狄德罗的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2、与出身平民的狄德罗一样,有贵族身份的霍尔巴赫也把自然界看作一个物质的大系统。
                        请复述霍尔巴赫的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3、另一位较早去世的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1709—1751)也从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观点中进一步推出“人是机器”的结论。
                        请复述拉美特利的主要观点。

                        4、“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们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确立了无神论,相比起伏尔泰等自然神论者,年轻的无神论者们对基督教的批判更加猛烈无情。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都对传统宗教尤其是天主教进行了揭露和抨击。特别是霍尔巴赫男爵,这位被同伴们戏称为“上帝的私敌”的激进思想家,更是对基督教进行了全方位的清算。他把对教会体制的攻击发展为对基督教思想根源的批判,把对耶稣的嘲讽发展为对上帝本身的诛伐。
                        请复述霍尔巴赫的主要观点。
                        你怎么看霍尔巴赫对基督教进行的清算。

                        5、赵林老师评论说: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宗教批判以其机智果敢和犀利无情而著称,然而它却如同法国的其他时髦思潮一样缺乏深刻性。
                        如何理解赵林老师的这句评论。

                        (三)功利主义道德观和教育万能论

                        1、 “百科全书派”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倡导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这方面,爱尔维修与稍晚的英国哲学家边沁一样,成为近代功利主义道德观的重要代表。
                        请复述爱尔维修的主要观点。

                        2、如何才能在这个充满了弱肉强食现象的不平等社会中实现共同幸福的功利主义理想呢?“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们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爱尔维修提出了“教育万能”的口号。
                        如何理解爱尔维修提出了“教育万能”?
                        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有哪些特点?

                        3、赵林老师评论:这些启蒙者所运用的理性本身却是没有经过批判的,一个未经自我批判的理性是没有资格去批判其他东西的。
                        如何理解这句评论。

                        四、法国启蒙运动的“黑马”——让—雅克·卢梭

                        (一)法国启蒙阵营中的“叛逆者”

                        1、在卢梭最初的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一文中,他表述了一种与当时最时尚的观点背道而驰的主张。
                        请对卢梭的观点加以综述,说明卢梭和当时的主流思想的分歧。

                        2、几年之后,他再次应第戎科学院的征文公告而撰写了那部著名的经典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尽管这部著作并没有为他再次赢得奖励,但是却奠定了他对私有制度、社会平等、历史演进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在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卢梭再一次表达了逆时代潮流而行的思想。
                        请对卢梭的观点加以综述,说明卢梭和当时的主流思想的分歧。

                        3、如果说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表述了科学、艺术的发展与人类道德堕落之间的吊诡关系,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揭示了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那么在稍后发表的《社会契约论》中,他又公然与当时流行的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法权理论唱对台戏,提出了人民主权不可分的政治观点。
                        请对卢梭的观点加以综述,说明卢梭和当时的主流思想的分歧。

                        4、除了文明观、历史哲学和政治理论之外,在教育学和道德观上,卢梭同样背离时代潮流而另辟蹊径。请对卢梭的教育学和道德观的观点加以综述。

                        5、在文学艺术方面,卢梭也是独树一帜,开创了风靡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
                        请说明卢梭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区别。

                        (二)“这只能怨伏尔泰!这也只能怨卢梭!”

                        1、与同时代的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卢梭也对法国的政治专制和宗教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却是与众不同的。
                        复述卢梭在宗教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伏尔泰和卢梭关于宗教信仰的分歧在哪里?


                        参考资料1: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十讲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