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学园》,这幅画上大概汇集了上下八九百年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其中位居学园中心位置的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仔细观察他们的手势,你会发现柏拉图手指向天,而亚里士多德则是掌心朝地,这两个动作暗示他们在哲学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柏拉图否定现象世界,认为最真实的东西在天上的理念世界里,亚里士多德则肯定现象世界,认为最真实的东西就在经验世界里。


第十六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精神哲学之集大成——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第十六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一、理念的纯粹化。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基础,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从里面彻底清除了非理念的成分。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马有马的理念”是愚蠢的?
2)什么叫“第三者”困难?
3)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柏拉图的“分有”学说有什么困境?
4)根据以上分析,亚里士多德得出什么结论。
5)亚里士多德认为哪些理念应该从理念中拿出来?

二、对分离的克服。
1) 柏拉图的“分离说”是指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分离,与现实世界相分离,但是理念如何能够解释现实事物,柏拉图的“分离说”是没办法解释的。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确立的原理是什么?
2)关于分离,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根本性的分歧在哪里?
3)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认识论的“蜡块说”,请介绍一下。对比一下“蜡块说”和柏拉图的“回忆说”。


参考资料1:邓晓芒《古希腊罗马讲演录》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片面定向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
参考资料4: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5: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参考资料6:(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美)詹姆斯·菲泽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参考资料7: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


    雨港
    1、完整复述“洞穴的比喻”。
为了测试你是否能复述,以下是几个关键点的问题:
火光,模型,奴隶,洞壁的位置关系?
奴隶的朝向和姿态?奴隶是成年后被抓进洞穴的吗?
    人在小时候就被抓到洞穴中,面朝洞壁绑住手脚不能行动也不能转头,只能通过洞口的火把,别人在火光前操控的事物的模型反映到的影子来认识它们。
    有一天他挣脱束缚,回头看到了火把和模型发现自己看到的只是影子,他走到洞口,发现外面无限广阔的真实世界。
    阳光很强烈,他无法看清外界,等到他适应后,发现它们的显现是因为天上的光线,而他无法直视,因此通过水面的反射去看,最后他能适应,抬头看到太阳,在短短的一瞬间看到太阳,发现所有的光线都来自于它,并且领悟了很多。
    
在这个比喻里,影子对应现实中的什么?模型对应什么?奴隶走出洞穴,看到的真实事物对应什么?外面的太阳对应什么?
    洞壁上的影子是个人看到事物后产生的意见,模型是现实的感性事物,真实事物是数理的机械自然,概念和共相组成了理念世界,外面的太阳是最高的真实的真理、理性、努斯、灵魂。
    
在走出洞穴之前,奴隶“回过头”看模型、墙壁上的影子,有什么含义?
    确认了自己通过反思所发现的感性的知识是幻影与意见,这种转向意味着一种反思精神,通过光线折射的角度寻找光源,表明我们要在思维中借助感性对象,以反过来追溯它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在洞穴的寓言里的“看”和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看”有什么区别?
    寓言里面的看,是人的灵魂的回忆,灵魂在天上已经在彼岸世界认识了所有和它一样的理念,在降生为人的时候被肉体所遮蔽,所以当外部世界刺激了眼睛,它内在的理性开始反思,返回到内心世界,上升到理念世界,回忆起认识到的本质知识、事物概念。
    实际生活的看是看到的感性事物,不是事物背后的理念,根据感性的冲动偶然的认识,没有主体的能动性,不是通过反思从低级向着高级前进的认识,具有逻辑必然性,而是经验的、非本质的不真实的知识。

    2、完整复述“线喻”
为了测试你是否能复述,以下是几个关键点的问题:
线段指代什么?线段的两个部分分别指代什么?线段的两个部分又分别能做什么样的划分?
    线段指代人的知识。两部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可见有想象和信念两部分;可知为理智和理性。
    
划分为线性的四个阶段,柏拉图要表达什么意思?
    作为垂直的线段,代表一个认识的从低到高的攀升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理性的内在冲动,这种绝对自动性、主动性、能动性的努斯,层次逐渐增高,让人越来越自由。
    
柏拉图说的“理性的迷狂”是什么意思?理性的迷狂还是理性吗?假设你相信柏拉图的理性世界确实存在,你可以进入这个理性世界吗?根据邓晓芒老师分析,“理性的迷狂”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柏拉图对“认识”的解释还适用于今天吗?柏拉图对“认识”的解释对你有什么启发?
    理性的迷狂是一种忘我状态,非理性的状态,因为努斯人不断的寻求更高层次的知识,摆脱了低层次的逻辑理性,而又无法达到理念世界,这个临界点就是理性的迷狂。
    是理性。
    可以,在一瞬间或人死后的灵魂可能进入理性世界。
    理性的迷狂是一种理智的直观,理性和非理性在这里结合为一,其中的非理性的东西在逻各斯、在努斯精神里面,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一种能动的超越性作用。
    努斯能超越感性世界,达到一种纯粹理性,最高的能动性就被称为神。经过一个过程,追求知识的辩证推理,人才有一瞬间到达这个境界,但是为肉体所拖累,会沉下去。
    适用。
    所有的知识都是可能的,因为如此对人来说才是可以认识的,既然是可能的就有一个预先的范围,所以对它的认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由人的理性所设定好的,必然能够被认识,所以作为拥有普遍的、超越性的理性的人,就是在被感性世界所刺激时,用理性超越它,形成规范性的知识,在追求知识的辩证历程后回到理性本身,这就是理性的回忆的认识,这种反思的精神、主体主动的思考是值得我学习的。


    第十七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精神哲学之集大成——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二、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


    第十七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一)“存在”的分类

    1、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本体论,并举例说明。

    2、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也就是存在论,是他的形而上学的核心。请解释“本体论”。

    3、亚里士多德首先建立有关“存在”或者“是”的学问,“是”是什么,也就是“存在”是什么。请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4、为什么说“存在是什么”不能理解为要为“存在”下定义,只能解释为对“存在”加以分类?

    5、亚里士多德如何对存在分类?分别做出说明。

    (二)“实体”的一般规定:“这一个”

    1、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知识都构成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分明的科学体系。亚里士多德如何规定物理、数学、哲学的,他们的任务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实体”,实体是什么?

    3、亚里士多德如何建立“实体”的概念?

    4、亚里士多德说实体就是“那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如何理解这句话?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亚里士多德的“这一个”,在哲学史上有重要意义,请详细说明“这一个”的意思。

    (三)“实体”的具体规定:质料和形式

    1、“实体是什么”之后是”实体是怎么样的”问题,“实体怎么样”本身也是问题,如何理解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真正在问什么?

    2、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是怎么样的”问题的回答。

    3、什么本质东西使实体成为实体?亚里士多德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4、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关系,中国的思维方式是怎么理解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理解的。


    参考资料1:邓晓芒《古希腊罗马讲演录》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片面定向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
    参考资料4: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5: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参考资料6:(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美)詹姆斯·菲泽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参考资料7: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


      第11期研读笔记:柏拉图精神哲学

      标题说明:这里期数号改用11,并代写学园期数号13。
      参考资料:邓晓芒《古希腊罗马讲演录》。

      (一)柏拉图理念论

      1.古希腊精神哲学三个代表人物/派派:智者派一一苏格拉底一一柏拉图。其中,苏格拉底一柏拉图一亚里士多德,是顺次的师生关系,也称古希腊哲学“三杰”。从智者派语言哲学继续把巴门尼德的一/存在把碎为多/非存在后,苏格拉底引入新神意目的论的伦理道德解,来弥合这个破碎的多为一解。特别是苏格拉底之死,震惊了他的学生柏拉图,从而关注古雅典的现实政治问题,提出哲学王理想。他在西西里的实验失败后,重回雅典创立学园(Academy),创立了自己的一个彼岸的统一的逻各斯学说一一理念论(idea/eidos,心灵的看/心灵所看到的东西)。

      这个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诞生的第一个哲学体系。

      2.柏拉图理念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此处从略)。

      3.柏拉图理念世界的形成,是接着苏格拉底对一/存在,也就是事物定义的寻找,继续往前行。他说,我们所认识的对象不仅是(用肉眼)看到的这个世界(现象)对象,而且是我们这个对象世界里面所包括的那个更高的“一”。这是另外一对象。当然,这另一对象是用心眼看到的东西,它的这个一就是理念了。反过来说,任何具体东西由于“分有”了理念的一,才成为它自身的。而这个被分有的理念即真理。也就是,一切定义所指称的都不是个别事物,而是个别事物里面永恒不变的一/理念,指称这些事物的相(eidos,努斯与其所是之物即统一逻各斯,也就是理念idea)。这永恒不变的彼岸理念即真理,此岸个别流变的现象即意见。这个定义问题上,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相一致。

      4.柏拉图把理念论真理与现实物意见,规定为原/蓝本与摹本的关系。这样理念(idea/eidos)是万物本原,又是万物目的。这样彼岸理念就有了等级层次结构(从上到下):最高的是善一一精神事物一一普遍的种/类型/范畴一一数学/几何一一感性概念一一排泄物,如泥等。后来柏拉图又把排泄物清除出理念界,理由是认为排泄物太卑贱了,玷污了理念的纯洁性。这里柏拉图表现出了犹豫了,也说明了他理念论体系的一个弱点,即如何处理排泄物也存在且也有理念的问题。这问题表明了他理念论里所含的存在论与目的论的冲突。这一点被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抓住了,也迫使他晚年哲思转向的一个契机/矛盾。

      5.晚年柏拉图修正理念论,一方面是把善转变为一种努斯的、创造性的创世主,善是一个造物主的概念,把其师苏格拉底伦理道德努斯精神神意合目的论,转变成一种创世神善的有机合目的论。另一方面他给这个创世主创造世界提供几何学的技术性手段。也就是机械论和目的论合作创造世界。这是柏拉图晚年对努斯的一个改造,是一个补充。

      6.邓晓芒:柏拉图第一次把机械论和目的论结合起来的一次尝试,神的目的论是通过现实机械论手段来实现创世,总的看这一修正的理念论有意削弱了其师苏格拉底那里的道德色彩,而突出了努斯精神的生命色彩。这两方面,逻各斯充当一种生命原则,努斯则作为一种生命的目的。这个目的是通过逻各斯作为手段来结合成一个巨大的物理系统,这就使得理念世界创造现实世界有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实际上已就在向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后而创立的形而上学世界观过渡了。

      7.问题:①分有论与结合论。②存在论与目的论。③前后两个理念论异同。

      8.理念论逻辑学范畴层次:善一精神(努斯)一范畴(逻各斯)一一数学/几何一一日常概念一一(排泄物)。辩证法,如存在/非存在,彼岸/此岸,理想/现实,一/多,静/动,同/异,真理/意见。如此等等。

      9.问题要点:

      ①一脉相承,内在一致,从具象里追求共相。如美德。不同是苏格拉底那里共相零星的,柏拉图是统一的逻各斯体系。

      ②用心灵之眼从肉眼所见流变的个别事物现象里所见到的那一类关于个别事物里永恒不变的共相/类型/概念等,即理念(idea/eidos),也就是个别事物的真理,而非意见。

      ③“分有”是柏拉图前期理念论的一个特别术语,意指个别事物之为个别事物,是因为它“分有”了自己的理念。如何分有?这个有点神秘/没说清楚。

      ④理念论:善一精神一范畴一几何一日常观念一排泄物。这一类彼岸存在且用思维可见的东西。

      ⑤排泄物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范畴,第三级东西),那当然也应是有自己理念一一(排泄物)→“排泄物”(当代现象学术语说)。但柏拉图把卑贱排泄物清除出理念界,是以道德的善为理由而作出的,排泄物的存在者存在理念是一个无所谓了道德问题的存在论,这样排泄物不受善制约,于是理念论里表现出存在论与道德论/目的论矛盾冲突问题了。

      ⑥晚年柏拉图修正理念论,弱化努斯道德色彩,突出生命色彩,逻各斯成了实观努斯的现实手段,这为理念创造世界提供了可能性。而这一点,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要解决的形而上学问题。

      ⑦柏拉图神创世论,前中期用“分有”论,晚期转向努斯通过现实逻各斯来实现创世,第一次尝试把机械论/几何学与目的论/神善结合来解决理念的创世问题。

      张满天
      5月23日上午草拟于呼和浩特市银财大厦,校审后编发本学园。

      雨港

      1、邓晓芒老师说:“理念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异化状态。”
请解释“异化状态”,并解释异化状态可能导致的后果,和柏拉图时代这种异化的必要性。
      人关于世界的知识是人的精神世界,四个认识阶段想象、信念、理智、理性,因为人的自由本性最终会到达理念世界,这种静态理念对感性之物的规定与超越,对感性的人的压制与扬弃,让人感到人不再是自己,不再自由,精神上异化成了不自由的。
      在柏拉图时代,第一次让理性摆脱了一切感性的内容,作为高级的逻各斯以纯粹的形式得到了考察,才能发现其本质性的规律,辩证逻辑。
      
2、柏拉图清理出来的范畴关系,就有这么一些,比如说,存在和非存在、一和多、同和异、动和静等等,这都是些很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并且他从中清理出来的这些范畴,显示出一种内在的规律性,这些范畴不是摆在那里的,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性,都是处在运动和转化之中的。我们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是一对一对的,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在这些范畴纯粹的形式下去考察它们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种向对立面转化的本性、必然性,这是柏拉图所发现的。
请以“一”和“多”为例子,讲解范畴向对立面转化的内在必然性(自我否定的辩证法)。
      在考察一这个范畴时,假设一是一,就说出了一是一,一里面没有是,所以你加了一个别的东西,对一这个范畴、概念的纯粹考察,让一是多,一变成多,转化向了对立面。
      
3、在柏拉图另外一个晚期作品《智者篇》里面,提出了一种积极的辩证法,“通种论”。请解释“通种”。
      在作为最普遍的范畴之间,种与种之间具有矛盾,比如动和静,两者不能相容只有在一个更高的范畴那里调和统一(存在),通过自否定而来的其实是同一物的通种。
      因为作为人的本质的努斯在其中推动,向着更高的目的推动,造成了在辩证逻辑体系中概念的辩证运动而来。

      雨港

      一、理念的纯粹化。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基础,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从里面彻底清除了非理念的成分。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马有马的理念”是愚蠢的?
      理念应该是无限的,具有最大的普遍性,而经验是有限的、特殊的,所以马没有理念。
      
2)什么叫“第三者”困难?
      在同一个事物的理念和具体的事物之间,需要有一个第三者把它们结合起来,这个结合两者的理念又需要一个结合结合两者的理念,把结合两者的理念与两者的结合结合起来,这个结合结合理念又需要结合结合结合以至于需要无穷的理念,所以让每个已结合的事物都有了无穷的理念。
      
3)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柏拉图的“分有”学说有什么困境?
      分有,必须先有一个事物才能分有出它的理念,而不是有了理念分有出它的事物,理念无法解释现实事物。
      
4)根据以上分析,亚里士多德得出什么结论。
      柏拉图的理论的问题在于一般和个别被他割裂了开来,把一般个别化了,应该认为一般就是个别事物本身,它们内在的结合着,一般是目的,作为普遍性的形式在具体的东西上实现自己,典型事物在个别性上体现出一般,这样解决了两个个别的矛盾问题。
      
5)亚里士多德认为哪些理念应该从理念中拿出来?
      把经验的表象和数学这两个理念从中拿出来。

      二、对分离的克服。
1) 柏拉图的“分离说”是指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分离,与现实世界相分离,但是理念如何能够解释现实事物,柏拉图的“分离说”是没办法解释的。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确立的原理是什么?
      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都存在,两个世界是内在结合的,现实世界分有了理念世界。
      理念是现实的原因,普遍的共相是经验的实体的原因,是更高的层次,共相依存于实体存在。
      
2)关于分离,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根本性的分歧在哪里?
      关于理念是否是独立存在的实体,真实的存在,以及由此而来的与现实世界的主从分离关系。
      
3)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认识论的“蜡块说”,请介绍一下。对比一下“蜡块说”和柏拉图的“回忆说”。
      蜡块说是说:认识就是这个外界事物通过经验的方式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在我们的心上印上了它们的痕迹,就像在一块蜡上面用一个戒指给它压一下,它留下了那个戒指的形状。
      回忆说是说内心世界才是一切真实的知识的来源,通过感性事物的刺激人回忆起了事物的本质知识。
      一个重视感性的感觉,一个重视理性的反思,两者相反,但是亚里士多德对这个理论既有扬弃又有保留发展。保留了两个世界并且把它们作为现实知识的由低到高的有目的的层次系统连接起来了。

      4 天 后

      第十八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精神哲学之集大成——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三、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第十八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数学和物理学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一个系统。所有的东西都包含在里面,没有遗漏的,也没有一个此岸和彼岸的鸿沟,由此所构成的宇宙体系是一个目的论的体系。

      (一)宇宙的等级结构:四因说

      1、在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里面,如何体现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

      2、谈一下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和四因之间的关系。

      (二)“潜能”与“实现”的辩证法

      1、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体系是如何动态地建构起来的?

      2、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柏拉图的“理念”在古希腊语里面是同一个词,请对两者做一个比较。

      3、邓晓芒老师说:质料和形式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请解释他的意思。

      4、亚里士多德对运动下了一个定义,“运动就是潜在的东西作为潜在的东西完全实现出来。”
      请和牛顿的观点做比较。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义目前还有效吗?

      5、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没有贯彻到底?

      (三)神学目的论
      1、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这个宇宙体系中,最高的目的就是神。所谓“无质料的形式”其实就是神。
      请分析亚里士多德的“神”和一般宗教信仰中的神(当时古希腊城邦信仰中的神)的区别。

      2、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论里讲到了很多美德,比如有实践的美德、政治的美德,但最高的美德是“静观”,是“沉思”。
      请解释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说最高的美德是“静观”,是“沉思”。

      3、完整复述亚里士多德的神学目的论体系。


      参考资料1:邓晓芒《古希腊罗马讲演录》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片面定向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
      参考资料4: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5: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参考资料6:(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美)詹姆斯·菲泽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参考资料7: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


        雨港

        (一)“存在”的分类
        1、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本体论,并举例说明。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本体是存在,也有是,有的含义。
        比如玫瑰花存在,玫瑰花是红的,有一朵玫瑰花。
        柏拉图的是理念,比如一物的概念是一个理念,桌子的概念分有出了桌子。

        2、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也就是存在论,是他的形而上学的核心。请解释“本体论”。
        研究事物是什么,也就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的学问。

        3、亚里士多德首先建立有关“存在”或者“是”的学问,“是”是什么,也就是“存在”是什么。请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这是一个对是的反思的问题。是在是着,在是,也就是说,存在在存在着,它是动态的,运动的。对一个存在着的东西,无法说出这一直在变化的东西,只能在之后反思它。

        4、为什么说“存在是什么”不能理解为要为“存在”下定义,只能解释为对“存在”加以分类?
        存在是最高的范畴,没有更高的范畴对它就行规定、下定义,只能向下通过它的结果的存在,或者其属性的有层次的分类来加以概念的理解。

        5、亚里士多德如何对存在分类?分别做出说明。
        最高的是存在本身,作为存在的存在;
        然后是依存性存在的共相、属性,它们是最普遍的概念叫做范畴,是必然的本质,是存在的物不可或缺的东西,如实体性;
        最后是事物的性质,是偶然的,可以去掉或改变的,附属于事物本身之上的,如青草的绿色。

        (二)“实体”的一般规定:“这一个”
        1、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知识都构成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分明的科学体系。亚里士多德如何规定物理、数学、哲学的,他们的任务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物理学是研究具体实体的,在具体的运动和静止的场合之下研究实体。
        数学作为物理和哲学之间的中介,也是它们研究的工具,数学的数字是实体的一种本质属性,这数是不变的永恒的范畴。
        哲学是研究一般实体的,也研究实体的各种范畴,比如其原因,属性,时间,空间。

        2、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实体”,实体是什么?
        实体是存在着的东西或者存在者。
        它是任何东西在它里面使得它成为这个东西的最根本的原因,使东西成为这个东西并且和其它东西区别开来。

        3、亚里士多德如何建立“实体”的概念?
        利用逻辑和语法加以说明,他把所有的言说方式都归结为一个基本的模式,命题:S是P,即主语是什么,“什么”是一种描述,作为宾语。
        从这个语法结构里逻辑的引申出来实体的定义。

        4、亚里士多德说实体就是“那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如何理解这句话?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一个东西不能用来当作谓词去描述另外一个主词,比如某一个个别的人,可以说爱因斯坦是聪明的,不能说苏格拉底是爱因斯坦的。
        或者存在于另外一个独立的主体里面,比如说这颗树是苏格拉底。
        所以,只能做主词而不能做谓语的就是实体,是“这一个”,存在着的物质。

        5、亚里士多德的“这一个”,在哲学史上有重要意义,请详细说明“这一个”的意思。
        它是不可说明而只能描述的经验实体。可以问这是什么,却不可以问什么是这,可以用感觉确定,不能用语言描述,语言是它之下的附属物,是共相,抽象的,它是黑格尔的感性确定性,即使使用身体语言指着它,也是一种指认而不是描述。
        “这”也可以是任何一种东西,是最普遍的,不能表达感性确定性,只能如恩格斯在谈到艺术典型一样说“所谓典型形象就是老黑格尔说的‘这一个’。”它只能意会、不可言谈。
        所以这一个只能做主词而不能做宾词,既可以做主词又可以做宾词的共相被称为第二实体,它可以用来描述第一实体并且最终要归结为第一实体上来,它可以被描述或者描述其它有普遍性的实体,如人是动物,但是只有感性的个别性,才让言谈具有科学的意义。
        在哲学上,一般的实体是底层、基础,是独立的和一切其他事物的基础,也就是康德强调的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东西,是物自体。

        (三)“实体”的具体规定:质料和形式
        1、“实体是什么”之后是”实体是怎么样的”问题,“实体怎么样”本身也是问题,如何理解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真正在问什么?
        具体的实体怎么样就是问实体的怎是,问使得实体成为实体的本质何在,知道了它的本质如何存在,就知道实体如何成为实体,知道它怎么是它。
        真正在问的是实体的原因,什么使实体成为“这一个”。

        2、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是怎么样的”问题的回答。
        他两种回答:一种是说实体是由质料组成的,任何实体都有它的质料;
        另外一种就是,实体是由形式构成的,任何一个实体都有它的形式。
        质料和形式两个对立范畴的结合,构成一个实体,一个个别事物。

        3、什么本质东西使实体成为实体?亚里士多德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从两个角度分析:
        从静止的,现象的角度看,是质料使得实体成为实体,树之为树是因为树的东西。
        从动态的,本质的角度看,是形式作为一种力量把质料聚集起来不至于离散,里面的质料的种类无关紧要,实体的真正形成来自于形式,它是实体具体的本质。

        4、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关系,中国的思维方式是怎么理解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理解的。
        中国的思维方式通常是从静止的角度来理解,把质料看作实体,看作个别的东西,注重表象,认为形式是普遍的,空的,没有内容的抽象。
        亚里士多德从动态的角度看事物,形式是实体的怎是,对于质料它作为普遍的框架把质料聚集起来,这种赋形活动结合质料,让个别事物成为个别事物,所以它是个别的,能动的,所以形式对于实体和其它事物它是个别的,这就是努斯的精神,能动性的精神,


        第十九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精神哲学之集大成——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四、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


        第十九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也属于他的“第一哲学”。

        (一)引言

        1、认识论、本体论(存在论)、逻辑学分别讨论什么问题,各自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现代的数理逻辑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现代的数理逻辑还属于哲学吗?为什么?

        3、邓晓芒老师为什么说本体论、宇宙论和逻辑学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有一种统一,一种朴素的统一?

        (二)概念论

        1、形式逻辑有那些层次?

        2、在概念论中,亚里士多德讨论宾词和范畴的问题。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要在这里讨论宾词?

        3、经过亚里士多德的分析,他认为总共有四大类宾词,所有的描述,S是P,这个P总共说起来有四类。这四类宾词分别是起什么作用,分别回答什么问题?

        4、具体来看,这四大类宾词里面,有一些宾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范畴。什么是范畴,有那些范畴?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有什么评价?

        5、邓晓芒老师说,范畴的思想还是对当时希腊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指导意义,这就是科学精神的产生。请解读这句话。(书上没有,需要自己总结。)

        (三)判断论

        1、亚里士多德如何认定一个判断的真假,这个看法和现在的逻辑有什么不同?
        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倾向?(这一问需要自己总结)

        2、有人说,判断总是由主词、系词和宾词组成的。对判断中间的这个系词,亚里士多德有什么说法?
        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思想?

        3、再一个问题就是判断的分类。亚里士多德作了一个基本的分类,这个分类的基本构架一直保持下来,直到康德的判断分类还是大致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分类。请复述亚里士多德的分类。
        从亚里士多德对判断的分类,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什么倾向?康德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四)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是亚里士多德对逻辑的最大贡献,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所花费的精力也是最多的。

        1、什么是三段论?

        2、三段论推理最基本的形式是什么样的?

        3、亚里士多德确立了演绎推理所运用的规则。请复述五个三段论推理的逻辑规则。

        4、除了证明的三段论以外,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另外一种三段论——辩证三段论。请比较证明的三段论和辩证三段论。
        辩证三段论往往导致一种“二律背反”。这是康德后来说的。请问什么是“二律背反”?

        5、辩证三段论为什么叫“辩证的”推论、“辩证的”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推论的目的是什么?

        6、在辩证三段论里面包含一种推理,那就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有什么特点?
        归纳推理只具有或然性,对现代科学有什么意义?

        7、什么叫诡辩三段论?
        列举你知道的三段论推理错误,并举例说明。(这一问需要另外找参考书,比如亚里士多德的《辨谬篇》,又译作《智者的谬误》)

        8、邓晓芒老师说:三段论学说是亚里士多德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它的特征就是把一切都变得精密化、量化,特别是证明的三段论。当然量化不是数学上的,而是全称、单称,这个单称当然包含在全称里面。但是同时也就机械化了,在形式逻辑方面有一种形式化、量化的倾向,同时也隐藏着一个很深的危险,就是把努斯精神放在一边,单纯探讨逻辑理性,这就开始偏离了它的出发点。
        谈一下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五)逻辑公理

        除了三段论以外,亚里士多德在第四个方面的贡献就是逻辑公理。

        1、一个三段论,它的前提是不能证明的;三段论要追寻它的前提的话,会导致一种无穷的后退。后退的尽头是什么?

        2、亚里士多德如何表述矛盾律?从矛盾律里面引出同一律,同一律如何表述?矛盾律和同一律是什么关系?

        3、康德如何评论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的表述?为什么?
        但是亚里士多德这样提出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却是很自然的。为什么?

        4、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公理里面还有一条公理是排中律,亚里士多德如何表述?有什么实际意义?

        5、邓晓芒老师说:尽管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公理的理解跟本体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它的总体趋势是脱离本体论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六)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危机

        1、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建立起来的这样一个大厦,隐藏着一种内在的分裂的危机。这个危机是什么?举例说明。

        2、邓晓芒老师说: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基本原则,与它的能动的本体论和神学目的论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看作是他的形而上学体系内部的基本矛盾。如何理解这句话?

        3、亚里士多德的努斯精神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贯彻到底,而在形式逻辑里面就丧失掉了。后来的哲学家、特别是古罗马的那些哲学家们,他们注意的中心恰好是亚里士多德丧失了的这一方面。请谈一下在这方面亚里士多德忽视的东西。


        参考资料1:邓晓芒《古希腊罗马讲演录》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片面定向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
        参考资料4: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范畴》
        参考资料5: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参考资料6:(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美)詹姆斯·菲泽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参考资料7: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


        雨港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数学和物理学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一个系统。所有的东西都包含在里面,没有遗漏的,也没有一个此岸和彼岸的鸿沟,由此所构成的宇宙体系是一个目的论的体系。
        (一)宇宙的等级结构:四因说
        1、在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里面,如何体现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谈的就是实体,实体是自然经验事物的本质。柏拉图把自然哲学提升到精神哲学,亚氏又使其返回了自然哲学,但是这种实体学说又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成为宇宙论的“神学”,作为宇宙中最高层次的实体神是其本体,所以在宇宙论中就体现了其本体论。

        2、谈一下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和四因之间的关系。
        万物构成的四因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和形式——产生出宇宙从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一个等级结构,高级事物是低级事物的形式,某个事物可以既是质料也是形式,砖瓦是房屋的质料又是泥土的形式,上帝是最高的形式,尽管质料也会下降,总的来说是一个上升的过程,这是因为有一个目的的原因。
        被产生的个别事物互相之间有一种关系,比如推动关系,一个事物往往要推动另一个,这就是动力因。
        四因互相交织,最终动力因和目的因都来自于形式因。
        举例说,橡树的种子作为质料,需要外部的阳光和雨水的动力成长,它的内部目的是要长成橡树,这颗橡树必须要符合橡树的形式。
        外在的阳光和水作为动力因是内在的目的因实现自己的手段,橡树要长得符合形式,所以目的因以形式为目的。
        从宇宙推广来看,上帝有目的的推动宇宙生长,是动力因,而且作为目的,在这个由低到高的系统中,上帝作为一种最高的形式,无质料的形式,是个别事物上升的终点。
        作为起点的质料,最低级的质料,是无形式的质料,无形式,无,是存在的存在,事物的存在原因,让事物存在起来。上帝让事物从无到有的存在起来,接近于它,它是纯粹的形式、纯粹的力量、纯粹的灵魂。
        找寻事物存在的原因就是寻找上帝,这种对自然界的科学研究,有着对最高存在的一种信仰,一种追求,它不同于科学技术,是对事物的机械的因果分析,而是对神的规律的自由的辩证追溯。

        (二)“潜能”与“实现”的辩证法
        1、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体系是如何动态地建构起来的?
        这个体系是如何动态的建构起来,也就是这个体系是如何从头开始到结尾结束运动的。
        是因为形式,形式是个别性,体现为能动性。形式既是动力,作为形成过程把事物凝聚起来;又是目的,把质料作为手段实现自己真实的样子。
        这样这个从无到有,由低到高的体系就运动起来了。

        2、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柏拉图的“理念”在古希腊语里面是同一个词,请对两者做一个比较。
        理念没有能动性,是一个抽象概念,“分有”出外物。
        形式是动力源,它具有用手段自我实现的力量,实现为事物。

        3、邓晓芒老师说:质料和形式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请解释他的意思。
        质料作为形式完成自己的手段,对形式来说,它需要被统摄起来,它还是潜在的。
        质料有成为现实的可能,这就是在形式的自动性下,也就是个别事物所具有的主动性下,事物自己实现自己,质料在形式的推动下成形,所以它们是同一物的两面。

        4、亚里士多德对运动下了一个定义,“运动就是潜在的东西作为潜在的东西完全实现出来。”
        请和牛顿的观点做比较。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义目前还有效吗?
        潜在的东西现实化说明这个事物有目的,与牛顿的机械论的认为“运动是一个东西推动另一个东西”,不同。
        部分有效,这种有机论是辩证的,适合于有目的的运动,比如自组织的生物的运动和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实践活动。

        5、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没有贯彻到底?
        被动的质料作为潜能,主动的形式作为实现的过程,在运动中,潜在的具有能动本性的质料和它的对它发挥这种本性的形式的结合成为现实。
        运动是潜在的蕴含于质料之中,就是形式,同一物的自相矛盾导致了事物的辩证发展,这样整个宇宙成为了有机的,整体的,这就是辩证法。
        但是宇宙中最高的神是不动的推动者,无质料的纯形式,是跟现实分离的抽象理念,没有跟质料结合,而是万物因为神而存在,神的恩惠,神的赋予,这就是“理念”的分有了。

        (三)神学目的论
1、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这个宇宙体系中,最高的目的就是神。所谓“无质料的形式”其实就是神。
请分析亚里士多德的“神”和一般宗教信仰中的神(当时古希腊城邦信仰中的神)的区别。
        亚里士多德的神是“理性神”,它是纯形式,没有感性的内容,不是那种与人的外在相似的有质料的神,是一种对思想的思想的神。

        2、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论里讲到了很多美德,比如有实践的美德、政治的美德,但最高的美德是“静观”,是“沉思”。
请解释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说最高的美德是“静观”,是“沉思”。
        人的认识是因为心智从感官中接受了映像开始的,受感性束缚,但是仍然具有潜能,像神一样用形式把质料作为手段达成形式,通过反思,对认识进行认识从而达到纯粹的认识,就是通神,通向了最高的美德。

        3、完整复述亚里士多德的神学目的论体系。
        他的努斯是一种自动性,能够自己思维自己,处在系统顶点的纯粹精神就是至善,就是神,这样的宇宙就是一个生命体,神就是宇宙的灵魂,每个部分都朝向于神,以整体即它为目的实现自己。
        神是最高的个别实体,是主动、自动、能动的,自在自为,由此创生万物,又因为它是无形式的,所以它无处不在,具最高普遍性,这形式作为实现过程让每一事物得以存在,赋予其形式。
        这种将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并且看成是有机地倾向于一个顶点(神)的体系,就是他的神学目的论体系


        第二十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第四讲 古代形而上学的解体,一、伊壁鸠鲁学派: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


        第二十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第四讲 古代形而上学的解体

        引言部分
        1、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一段时间的哲学发展有什么特点?

        2、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一段时间的哲学应该抓住什么主线?有哪两种重要的哲学?

        一、伊壁鸠鲁学派: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

        (一)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同一

        1、罗马哲学的哲学家和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关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2、伊壁鸠鲁如何看待自然?

        3、什么是自我意识的结构?

        4、伊壁鸠鲁曾经讲,太阳其实就是在我们眼睛里面的那个样子,它其实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大。你不要以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就大得不得了,那是你的理性推出来的,我只相信我的感官,太阳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大,它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大,比如说一个圆盘子那么大。
        当时引起大家的嘲笑。
        伊壁鸠鲁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5、邓晓芒老师认为,可以把伊壁鸠鲁的哲学称之为一种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如何理解“个别自我意识的哲学”?

        6、如何理解罗马哲学家共同追求的“不动心”?

        7、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有什么区别?

        (二)原子偏斜学说

        1、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区别?

        2、为什么马克思把伊壁鸠鲁称为古代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3、伊壁鸠鲁的偏斜性强调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个别性的原则,谈一下这种思想和决定论、无神论的联系?

        4、伊壁鸠鲁如何看待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处?

        5、当然,伊壁鸠鲁的原则里面也有内在矛盾:直线运动与偏斜运动的矛盾。具体谈一下这个矛盾。

        6、邓晓芒老师说:这样一种矛盾(直线运动与偏斜运动的矛盾)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个别性原则本身的内部矛盾,是个别性本身固有的矛盾。如何理解“个别性本身固有的矛盾”?


        参考资料1:邓晓芒《古希腊罗马讲演录》第四讲 古代形而上学的解体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第二章
        参考资料3:邓晓芒《西方哲学探赜》,总论第一节:自我意识的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述评
        参考资料4: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六讲 希腊哲学的衰颓
        参考资料5:(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美)詹姆斯·菲泽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5.1 伊壁鸠鲁主义
        参考资料6: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七章 伊壁鸠鲁学派



        第二十一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第四讲 古代形而上学的解体,二、斯多亚派:普遍自我意识的哲学


        第二十一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二、斯多亚派:普遍自我意识的哲学

        斯多亚派又译作斯多葛派,是因为这些哲学家们经常在画廊之下讲学,画廊在希腊语里面称之为“stoa”,所以称之为斯多亚派或者斯多葛派。它的创始人就是芝诺,这是另外一个芝诺,这个斯多亚派的芝诺跟前面讲的爱利亚派的芝诺是两个人。他生活在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264年。

        (一)泛逻辑主义

        1、伊壁鸠鲁学派的宗旨是幸福主义和享乐主义,相对应的,斯多亚派提倡什么?具有什么特点?

        2、斯多亚派开始强调直觉,后来强调内在的知觉,这反映了斯多亚派的哪些观点?如何理解“内在的知觉”?

        3、据说,“logic”这个词就是斯多亚派创造出来的,他们把“逻各斯”发展成了“logic”。斯多亚派的逻辑和亚里士多德的有什么不同?

        4、泛逻辑主义到现代也存在,泛逻辑主义有哪些主张?

        5、“泛逻辑主义”在斯多亚派那里是返回到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就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原则。但是赫拉克利特还有一个就是“火”的原则,斯多亚派也非常推崇。斯多亚派“火”的原则包含哪些思想?

        6、斯多亚派如何理解命运?斯多亚派如何理解人和“逻各斯“的关系?斯多亚派如何理解“不动心”?

        7、斯多亚派认为,最高的德性就是服从。如何理解这句话?

        8、斯多亚派有一句名言:“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这表达了斯多亚派的什么倾向?

        (二)人格平等学说

        1、斯多亚派就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人人平等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什么叫“人格”?斯多亚派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一律平等。斯多亚派是如何论证的?

        3、斯多亚派是世界主义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4、如何理解西方人所谓的灵魂平等,包括后来基督教里面讲的灵魂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参考资料1:邓晓芒《古希腊罗马讲演录》第四讲 古代形而上学的解体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第二章
        参考资料3:邓晓芒《西方哲学探赜》,总论第一节:自我意识的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述评
        参考资料4: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六讲 希腊哲学的衰颓
        参考资料5:(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美)詹姆斯·菲泽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5.2 斯多葛主义
        参考资料6: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八章 斯多葛主义



        第二十二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第四讲 古代形而上学的解体,三、怀疑论派——否定的自我意识的哲学


        第二十二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三、怀疑论派——否定的自我意识的哲学

        第三个学派是超越这两个学派之上的,但又利用了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冲突。这是我们要讲的罗马哲学的第三个学派,即否定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它也是自我意识的哲学,但却是否定性的,那就是怀疑论派。一讲罗马,人们就会想到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派和怀疑论派这三个学派,这在当时的罗马时代都是非常盛行的。

        **(一)怀疑主义之父——皮浪 **

        1、怀疑论除了它的创始人皮浪是经典的、典型的怀疑论以外,也包括一些新柏拉图主义者,他们主张什么?他们认为如何到达内心的不动心?

        2、邓晓芒老师有一篇文章讲到中西怀疑论的比较,特别指出:中西古代的怀疑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中国的怀疑论否认一切知识,它的态度是不求知的;而古希腊、古罗马的怀疑论,它否认一切知识是恰好要对自己的这种否认、这种怀疑加以证明,要拼命地去探求、证明自己的怀疑,要使自己的这种怀疑得到证实,甚至于为了证明怀疑不惜以性命相拼。
        如何理解这段话?

        3、皮浪说,哲人“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如何理解这句话?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意见(反对,赞同)?为什么?

        (二)恩披里柯反形式逻辑

        1、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是公元2世纪的人,是罗马时代的。他为这种坚持不发表意见、坚持不做任何判断提出了一系列证明,总共有五点证明,请复述。

        2、最后一个证明说,三段论的推理是循环论证。换句话说,三段论式,哪怕最清楚明白的第一格、第一式,都是循环论证。现代逻辑认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请详细复述,为什么三段论的推理是循环论证?

        3、如何解决上一问的问题?

        4、恩披里柯还提出,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就是追求原因,这一点是可疑的。恩披里柯是如何论证的?
        你同意恩披里柯的论证吗?如果你不同意,你如何反驳恩披里柯的论证?(选做)

        (三)怀疑主义导向苦恼意识

        1、邓晓芒老师认为:这里的怀疑还是一种自我意识哲学,但这种自我意识是一种否定性的自我意识。如何理解“否定性的自我意识”?否定性的自我意识有什么致命的缺陷?

        2、邓晓芒老师认为:怀疑论的哲学把古希腊、古罗马人导向了一种“苦恼意识”。他要证实这个世界是虚无的,但永远证实不了,拼命去证实但又证实不了,所以陷入一种苦恼意识。如何理解这句话?


        参考资料1:邓晓芒《古希腊罗马讲演录》第四讲 古代形而上学的解体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第二章
        参考资料3:邓晓芒《西方哲学探赜》,总论第一节:自我意识的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述评
        参考资料4: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六讲 希腊哲学的衰颓
        参考资料5:(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美)詹姆斯·菲泽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参考资料6: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三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第四讲 古代形而上学的解体,四、新柏拉图主义——自我意识的异化


        第二十三期挑战的问题(参与挑战的基本规则,必须全用自己的话,不能复制书上的话):

        四、新柏拉图主义——自我意识的异化

        最后我们还想谈一谈第四种流派,即自我意识的异化。前面三种都是自我意识;个别自我意识、普遍自我意识以及否定的自我意识,那么最后这个否定导致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可以说是自我意识的否定。否定是要追求彼岸,现在彼岸已经摆在面前了。那么一旦摆在面前,它就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就是居高临下的、凌驾于自我意识之上的一个上帝的世界。上帝就是自我意识的异化,上帝是人的自我意识产物,但是一旦产生出来,它就凌驾于自我意识之上,取消和否定了自我意识。否定的自我意识导致了自我意识本身的否定,这就是新柏拉图主义。

        (一)斐洛的否定神学

        1、什么是“否定神学”?

        2、斐洛开了比附解释的先河,他是如何将柏拉图的一些术语和《旧约》相结合起来的?

        (二)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1、请简单复述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2、“流溢说”是很悲观的,为什么这么说?

        3、普罗提诺的这种学说是当时罗马精神的反映,说明当时的人渴望得救。当时的罗马是一个堕落的世界,特别是灵魂上的堕落。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资料1:邓晓芒《古希腊罗马讲演录》第四讲 古代形而上学的解体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第二章
        参考资料3:邓晓芒《西方哲学探赜》,总论第一节:自我意识的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述评
        参考资料4: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六讲 希腊哲学的衰颓
        参考资料5:(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美)詹姆斯·菲泽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参考资料6: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哲学


        小结

        读完了《古希腊罗马讲演录》。
        下一阶段从中世纪哲学一直到18世纪的法国哲学。
        参考书1:主要选用赵林老师的《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从第七讲开始学习。
        参考书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修订版 (2014年第二版)。
        参考书3:(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美)詹姆斯·菲泽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参考书4: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
        参考书5: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