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研读笔记:自然结构本质论
1.古希腊自然现象本质论,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米利都派的自然始基观,第二个层次爱利亚派的自然存在观,第三个层次自然结观。这里的这个结构,是一个理性的结构观。在这个理性的结构观的自然本质解释里,它是企图把存在与非存在、一与多、动与静、感性与理性等都统一起来了。
2.这个自然结构观,肇始于巴门尼德自然存在观内部。这就是麦里梭的观点一一即便存在是多,它也会归结为一。这种对巴门尼德存在是一,不是多的解构思潮,哲学史上被哲学史家形象地称之为一一把巴门尼德的存在和一打碎成为多。
3.第一个作这打碎工作的是恩培多克勒。他在宇宙论和存在论上提出"四根论/四元素说",即水、火、土、气四元素按不同比例混合构成自然万物说。这里水、火、土、气是有定形、不生不灭的作为存在和一的根,每一根里都含有其它的根,每一根的存在/一都是有间隙的,这间隙里有对其它根开放的"孔道"和充实的"虚无",因而也不是真正的虚无。这样他的万物四根构成/结构说,就是四元素的结构说。显然,这种结构里的元素,不单纯是自然物质元素,而是的了精神元素的色彩。这样他在把自然万有统一的同时,又把宇宙整体考虑进来,宇宙整体和四根都是永恒不变的存在/一。相应地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了"流射"说,即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看见自然万物里的某物,因为该物的自然粒子的四根流射到人的认知器官里的四根里,从而二者可相互结合/混合,所以我们可以看见/认识自然万物。这显然是一种感觉论/反映论。他还是很重视感性的,认为感觉是可靠的认识途径。
那么,运动由何而来?无论是粒子的交换也好,事物的变化也好,都是由什么推动的呢?这是恩培多克勒十分困难的一个问题,他求助于一种外来的力量: 爱和恨。前面提到阿那克西美尼用凝聚和扩散来解释气的运动,但是什么使得气扩散和聚集?恩培多克勒认为是爱使事物凝聚在一起,恨使事物相互排斥,爱和恨都是精神的力量,而不是元素。但又是谁的爱和恨呢?恩培多克勒仍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他的学说是很不完善的。而他的继任者阿那克萨戈拉解决了这个问题。
4.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和努斯概念。
关于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不同意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而提出自然万物的种子构成论/结构说。他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应有无数种元素,这些无数种元素他称之为"种子"。万物里都有种子。这些无数多种子,一方面它们都是肉眼可见的,这是自然哲学的感觉论;另一方面这些肉眼可见的种子可以无限小,小到肉眼看不见了,只好用想象力/理性去把握,于是人就在这个意义/方式上把对万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了。而且他认为种子间是"一切包含一切",即每一事物的种子包含别的事物的种子,只是各自的比例不同;其中一种占优势的种子就显示为该事物的特点/特征。每一个种子是不生不灭的一,种子间/物质间是充实的,没有空隙。那这由充实无空隙的种子结构的万有运动是如何来并如何理解呢?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努斯"的概念。
关于努斯(nous)概念。努斯原来的希腊文的概念就是指心灵、灵魂。这一概念对西方的影响很大,今天西方语言里仍有这一努斯概念。希腊文里有好几个词都指灵魂,如气/元气,pneuma(元气、灵魂,创造力),赫拉克利特的"火"等等。
邓晓芒解说(引文始):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了"努斯"。"努斯"(nous)原来的概念就是心灵、灵魂,这个概念对西方的影响很大,今天西方语言里都有这个概念,努斯就是心灵,它是从希腊词来的。但希腊词有好几个词都可以指灵魂,我们刚刚讲的气和pneuma,其实也有灵魂的意思。赫拉克利特的火也被理解为灵魂,灵魂是"最干燥的",灵魂也是最纯粹的火。但是努斯主要是超越于感性之上的一种理性灵魂,它体现为一种理性思维,这是专用名词,专门讲理性灵魂。在柏拉图那里也好,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也好,一提到努斯那就是思想,就是理性,所以这个词也翻译成理性。在古希腊,逻各斯(logos)译成理性,努斯(nous)也译成理性,但它们的来源不一样。logos是逻辑理性,它来源于说话、语言;努斯则来源于灵魂、心灵。而灵魂是自发的,所以努斯代表一种自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的冲动,代表对感性的一种超越,不受感性束缚。理性灵魂是不受感性束缚的,所以这种理性代表理性中的另外一种含义,不是一种逻辑的含义,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含义,超感性的理性那就是努斯,往上超升,接近于神,神是最高的努斯。
努斯这个概念由阿那克萨戈拉提出来,他也是把它当作神,努斯就是伟大的灵魂、精神。他认为所谓努斯置身于整个宇宙之外,以前的哲学家都是探讨整个宇宙是什么,宇宙万物怎么起源等等,但是阿那克萨戈拉这里有一种超越,就是说他第一次提出来在宇宙之外有一个神。以往的神要么就是在宇宙之中的,要么就是整个宇宙。但是唯有阿那克萨戈拉提出来,有一个纯精神的东西,跟宇宙中的物质完全不相混淆,不能混同于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它超然于宇宙之外,所以它是非宇宙的、非物质的、非自然的。
当然它也有它的本性,那就是说,这个努斯是运动的来源,是精神的。精神的就是自发性、自动性,就是能动性,它要推动什么。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灵魂所推动的,那么宇宙就是由宇宙之外的一种努斯、精神推动的,所以努斯是运动的来源。这是第一次真正地把运动的来源问题提出来,并加以解决。当然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火来源于物质世界内部,从感性的角度他也可以提出一种解决方案,但他那个解决是不彻底的。我们知道火的燃烧是有条件的,必须要有燃料,没有燃料,烧光了就熄灭了,不能完全自动。但是精神上的东西就是完全自动的,神就是完全自动的。当然人的精神也要有燃料,人要吃饱肚子才能思想。但是神就可以没有限制,它超出整个宇宙之外,成为万物的动力,不与整个宇宙相混合,它是独立的、无限的。这个"无限"已经不再是"无定形"的意思了,它是无限的神,没有边界、无边无际,它就有这个意思了。它在宇宙之外能推动宇宙,那不是无限的是什么呢?宇宙本身就是无限的,努斯更是无限的。努斯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具有能动性,主动地支配一切有灵魂之物。比如说人,人是有灵魂的,努斯能支配一切有灵魂的东西。努斯本身就是最大的灵魂,一切有灵魂的东西就包括人类。
努斯能支配一切有灵魂的东西,当然更能支配一切没有灵魂的东西,所以它能造成整个宇宙的"漩涡运动"。这也是阿那克萨戈拉提出来的一个说法,就是整个宇宙处于一个漩涡状态,在漩涡中旋转。整个宇宙是一个漩涡,那么在这个漩涡里面有一定的秩序,各个不同的种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就构成了万物。那么这个比例是由谁造成的呢?就是由努斯"安排好"的。所以他讲一切都由努斯"安排有序",因为它是能动的,哪个地方秩序不满意,它就调整一下,把它安排得有序。
所以,努斯的提出是很重要的,它第一次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作了区分。在此之前区分是不严格的。人们都谈到灵魂,阿那克西美尼也好,毕达哥拉斯也好,赫拉克利特也好,但都把灵魂看成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是物质的碎片;赫拉克利特认为,灵魂是一种火;阿那克西美尼认为,灵魂是一种气,最稀薄的气、最轻的气,或者最干燥的火等等。这都是用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来解释精神上的东西。唯有阿那克萨戈拉把精神上的东西和物质上的东西一刀两断,精神就是精神,绝不能混淆于物质,它的特点就是能动性,能推动万物。所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解决运动问题,在阿那克萨戈拉之后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一种惯例。凡是西方哲学在谈到运动来源问题的时候,没有办法就追溯到精神的东西。就连马克思也讲,"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为什么被唯心主义所发展?从阿那克萨戈拉开始,就把能动的东西规定为精神性的一种自由、一种自动性。如果是上帝就是上帝的自由意志,如果是人就是人的自由意志。凡是运动都是由人的自由意志发生出来的,整个宇宙的运动虽然看起来是一种机械运动,好像万物在那里一个推动一个,但它的"第一推动"肯定是精神性的东西,不再由别的东西所推动而推动别的东西,包括牛顿都要提出"第一推动力"、上帝的第一推动来解释万物的运动。
努斯这个概念主要有下面几个意思:第一是精神性;第二是理性,是人的一种认识能力,超越感性之上来认识更高层次的本质这样一种能力;第三个层次,它具有意志,能支配一切;第四,它是第一推动者,是一切运动的来源;第五是它有目的性,把世界安排得有序;第六是努斯有大小,大的努斯就是最高的神,在宇宙之外,小的努斯就是人,人的努斯就是对神的模仿,人心和神是相通的,人心也类似于上帝。
但是阿那克萨戈拉的神作为一个人格神并不成熟,他只是"安排有序",但这里的"秩序"还是自然界的规律。他并没有后来苏格拉底讲的善的目的,或美的目的,还是用物质本身的关系来说明万物,他只把"动力源"放在了精神上面,但运动本身仍然被理解为机械的。这方面的缺点我们下次讲苏格拉底的时候要讲到。(引文毕)
这里,阿那克萨戈拉为解决万物种子构成论里的动力源问题,而提出的"努斯(nous)"概念,努力把万物动力源放在超自然的nous精神上。但他所说运动本身仍然是自然机械的运动,而非灵魂nous自身的运动。而且,这些万有的种子间是如何区分并统一起来的,就是说是"谁"把"种子"种在万有里,并且把这些万殊的种子统一起来的呢?在作为机械动力源的努斯概念里仍然是不清楚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那里也是一样的。
总之,我们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到自然理性结构观,似乎就穷尽了它的一切可能性。这些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观,就在穷尽了又开始的意义上便不得不转向了。这就转到了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但不可过度"的德性精神哲学。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概念,还是一个居中性的概念,既可作唯物解,也可作唯心解。阿那克萨戈拉因说太阳是一块燃烧着的石头,被认为褒渎神灵了(神灵如何是块石头呢?努斯的人格神显然不完全性)。然后他遭控告而被逐出了雅典。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了。
在中西比较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我们古代的自然阴阳说、五行说,天圆地方说,盖天论等,都没有把自然现象本质解说为一种自然本质的理性结构说。这也是很清楚明白的一件事情。
就西方古希腊早期自然结构观,还有一位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的原子论一一自然结构观便成型了,因而到他这里算是第一次真正地完成了把巴门尼德的存在和一打碎为多的事情。
5.德谟克利特:原子论/虚空论。
他提出了"原子和虚空"的一对概念,解决万物运动和感性与理性统一问题。他把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流射说,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努斯论,这些体现为化一为多,寓一为多的思想和做法进一步推进。即在原子论里通过引入虚空(非存在)而真正把一打碎了,把一把碎成了多。引入虚空,一就有了真正的缝隙,有缝隙就必然要解体了,所以他真正打碎了不可分离的一。但打碎了之后,每一碎片仍然是不可分的,这就是原子。原子这个词就是不可分的意思。原子数量是无限多的,体积是无限小的,因而看不见,只能理性把握。但所有感性事物都是它构成的,所以它又能反映在感性上。每个原子内部都是充实的,但是它们都在虚空中(有位置)作直线运动。由此,我们必须承认虚空的存在,否则不能解释运动。德谟克利特提出命题:存在并不比非存在更加实在,充实并不比虚空更加实在。也就是说,非存在也是存在着的,虚空也是存在着的。世界上存在两类事物,一类是存在,存在是原子。一类是非存在,非存在是虚空。这样运动如何可能的问题就解决了。
但是,运动的来源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以解决。万物都是由原子的不同排列组合和位置不同,而显示出各自的差别,但原子间没有更多的差别(当然也有一些看不见的细微差别)。万物的差别用原子的多少、大小、形状和运动方向等来区别,而产生和消灭即运动就是原子的聚集和分散,宇宙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也没有,灵魂也不过是某种更精细的原子而已。这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机械论唯物主义,万物完全遵守着机械的必然性。但也正是遵守这种必然性,所以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最大的偶然性,它的动力的来源无法解释。如果要解释最初的运动,解释所传递的运动最终来自何方,那就只能做一个偶然的解释:世界恰好是运动的,他只能这样解释。
历史上,这种彻底的机械论的动力源问题或认识论困境,曾使德谟克利特陷入一种极其痛苦的状态,即如何解释机械的自然观和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差别呢?这两种解释如何能调和?认识论上,我是遵守自己的理性,还是相信自己的感官呢?这里又一次出现了认识论上的冲突和自我分裂问题。他采取了极端行动,就是自己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我不看了!我不相信感性的东西,感性是遮蔽真理的,我只想通过理性来发现一些本质规律(宇宙真理)。这个认识论分裂,直到希腊化时代伊壁鸠鲁引入主体性的人生/自我意识哲学那里方得以解决。现在还不具备条件,离问题的解决还远着呢。
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已暗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他说:"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很难堪的,但这种胜利标志着一个深思熟虑的人。"这也便预示着一个努斯精神、理性精神奋力超越感性世界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这就是从古希腊自然哲学里分离出来的精神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阿那克萨戈拉的被驱逐,德谟克利特的自刺双眼的爱智慧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获得了补偿了。更加成为西方哲人们爱智慧行为的范例的莫过于苏格拉底之死了。
6.自然结构观逻辑学范畴:四根/四元素和流射(恩培多克勒)→种子和努斯(阿那克萨戈拉)→原子和虚空/旋涡运动(德谟克特)。有定形与无定形→有限与无限。非存在如同存在,也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否则运动便无解。感性与理性统一于理性上(主体性的显现):古希腊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7.问题提示
①流射说。动力源?
②来源不同。Logos(规范理性)来自语言、说话。nous(超越理性)来自灵魂、心灵。由此,这两种理性的地位、作用等都不同,但又都相互纠缠在一起。
③阿那克萨戈拉第一次把精神元素从物质元素里分离出来了,作为终极的推动因,也叫人格神。但这个人格神刚提出,显然不完善。例如它说明不了这个神与万物的具体能动一一被动关系问题的,也没有说明自身运动机制,而它解释的运动还是机械运动,不是精神的。
④原子/虚空与直线形的旋涡运动。
认识论冲突的自我分裂。
在把一打碎成多后,但彻底的机械唯物论在没有引入主体性前,那感知性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统一。
张满天
4月8日上午草拟于呼和浩特市
午间校定后下午编发本学园
附录:巴门尼德存在论注解(3月29日傍晚草拟于呼和浩特市4月8日下午校审后附录于此)
巴门尼德:真理之路p:存在物是存在的,它不可能不存在。此存在是一、不动等。
意见之路q:非存在物是不存在的,它不可能存在。此非存在是多、运动等。
我们应排除掉意见(乛q),而求得真理(p)。
∴【(pVq)∧乛q】→p
解验证:
∵pVq
乛q
∴p.
即【(p∨q)∧乛q】→p是一永真的重言式.
解证毕.
说明:
- 这一式更简易、直观和自然。((pⅤq)∧乛q)→p.表示:对巴门尼德而言,有仅且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是走真理之路(p),要么是走意见之路(q),他排除掉意见之路(乛q),而走上真路之路(p)。这好像是重复的废话。但都有内容,如真理之路(p)是存在之路,这条道路上存在是一、不动等等。意见之路(q)是非存在之路,这条道路上非存在是多、运动等等,如他的火与土的自然本原论宇宙观。
2.但这条爱智慧的存在说真理之路(p),该如何言说和论证呢?因为思维与存在统一于逻各斯(言说)。这个来自“神一”的存在(p),是最高的一,它不可言说,于是只有反过来说,例如用反证法,归谬法等指着非存在(q)是否存在来说它。这样一来,例如芝诺悖论,就是通过否定非存在(q)的多、运动等,来反证存在(p)的一、不动等。当然这些悖论里具体内容十分丰富,但大的思路就是这样。
3.很显然,巴门尼德这里存在(p)和非存在(q)还是地位不平等的,存在(p)高于非存在(q),但它并不统摄非存在(q),因非存在(q)的宇宙论有另外的火与土的本原论。但存在(p)与非存在(q)又是矛盾的关系,表现为真理与意见的对立。
4.如何面对这一p∩q矛盾呢?爱利亚派从解决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论逻各斯的认识论问题开始,虽偏向理性主义,但实际上存在论与宇宙论的分离,认识论问题也没解决,而又引出了存在与非存在的矛盾问题。面对这一矛盾,爱利亚派和德谟克利特表现出不同的自然本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