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港
第 六十六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
第七讲 康德的美学
四 传情说和艺术论
1、康德如何定义鉴赏能力?为什么说鉴赏是一种“对一个表象的情感没有概念的媒介而能够普遍传达的一种评判的能力”?
康德将鉴赏能力定义为,“对一个表象的情感没有概念的媒介而能够普遍传达的一种评判的能力”。
鉴赏能力在这里是指一种审美的鉴赏,人们在面对一个表象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种感情,并且由于这种能力是人所具有的,所以这样情感的传达是普遍的,作为一种对人的感受没有经过概念的中介的传达,有一种主观普遍性,是这样的批判的能力。
2、鉴赏力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它与概念性思维有何不同?
将自己感到的情感普遍传达给别人。
它与概念性思维的不同在于其判定的普遍性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性。
3、康德的“传情说”与美学中的“移情说”有何区别?为什么康德更强调情感的社会性传递?
康德的“传情说”与美学的“移情说”的区别在于,其主要是传达给他人情感,而不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中,再传达给具有同样先天鉴赏能力的他人。
因为他想说明这种鉴赏力是每个人先天的方面的一种个人主观的内心结构,每个人都有,因此这种情感可以从他人那里感知,也可以传递给别人,通过情感的社会性传递说明了人的先天的鉴赏力。
在康德的理论中,情感是如何通过鉴赏实现社会性传递的?
鉴赏是在对象上感到情感并且传达给他人,所以作为每个人先天的能力,情感通过这能力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实现了社会性传递。
4、 鉴赏力作为一种先天能力,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其传达功能?康德认为哪种形式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
通过共通感实现其传达功能。
艺术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
举例说明艺术如何帮助人们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普遍可感知的形式。
在一幅画中,人们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传达给别人。
5、康德如何区分日常技艺(Kunst)和美的艺术?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美的艺术和日常技艺相比,它的创造的目的只有美,情感的普遍传递,没有其它的目的。
区别在于美的艺术是一种没有其它目的的,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合自由目的的活动。
6、根据康德的观点,什么样的艺术可以被称为“纯粹的艺术”?为什么?
以美作为它的目的的艺术可以被称为“纯粹的艺术”。
因为美感来自于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协调活动,以自己为目标而不是以他物作为目的是自由的,没有掺杂经验是纯粹的,将美作为目的的艺术就是将自己的自由也就是自己作为目的,没有把它物作为目的,没有经验事物在其中的艺术,因此是纯粹的艺术。
7、康德认为最纯粹的艺术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美的艺术中意味着什么?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最纯粹的艺术品有的特点是:技巧、传情、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目的。
技巧。理性的行动是有意志的行动,创造艺术作品的行动具有目的性,具有目的的训练使行动成为有技巧的行动。
传情。艺术作品供人欣赏,通过作者与观众的鉴赏力接受到传达而来的情感,这个作品具有一种共同的可以相通的情感,观众的鉴赏力的传情需要以能够接受到情感为基础;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目的。艺术品使人感受到美,这是因为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协调活动。对象的形式引发想象力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这些形式被知性凝聚起来,凝在一个对象上,形成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可以使人感受到情感,这个作者的对象的形式被他在作品上实现,观众在这个形式上通过再生性的想象力与知性凝聚成相同的对象,感受到相同的情感,这种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关注对象的形式而非内容,没有现实的实质目的而合于自己的目的性,情感的传递引发自由的活动合乎理性的欲望产生了快感、美感,同时在意志的行动下而有目的,是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目的。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美的艺术中意味着美感。
在一个美丽的公园里面,红色的路旁边是黄色的菊花,花后面是绿色的垂柳,远处的地里是高高的向日葵,这经过打理的景色,清新的空气和悦目的色彩形式的变化引发人的想象力,仿佛看到了缓缓展开的画卷,感受到惊奇与快乐,在这种认识能力的自由的游戏中人获得了美感,感到了美。
8、康德如何看待鉴赏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艺术是鉴赏能力的现实化?
如何理解康德所说的“唯有通过艺术才能实现情感的普遍传达”?
康德认为它们产生的是自然的美和人为的美的关系。
因为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是人使用鉴赏能力如同对待大自然一样对待它,判定其具有这一功能,看到了美,产生了艺术、美感。所以艺术的产生是鉴赏能力在现实中的实现而来的。
产生艺术的鉴赏能力,评判的是无需概念的媒介而能够普遍传达的对表象的情感,所以艺术就是这种情感的传达,所以通过艺术可以做到这样。
9、康德为什么强调鉴赏力必须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体现?
您认为鉴赏力的主观普遍性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仍然有效?为什么?
因为它是人先天的主观的内心结构,人人都有而是普遍的。
对于一张美丽的照片,之所以每个人都会去谈论它是否美丽,以至于争论,是因为人们认为这种主观的感觉应该是普遍的。
有效,因为例如选美比赛就是在使用它,美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那就不用需要观众的评价来比赛,只要测量就可以分出大小;美又有一定的标准,主观的标准,因此才能够根据衡量得出结果。
所以美有主观普遍性并且在社会中仍然有效。
10、根据康德的观点,艺术在社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如何影响个体和社会?
艺术在社会中扮演了大自然的角色。
艺术是个人的创造,被社会接受后成为社会背景,个人的艺术创造是在社会中,根据社会对象的形式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协调活动而来的,形成新的艺术对象,在解释上是一种循环,但是其中的美感是实在的突破了形式的限制。
11、您认为艺术在当今社会中是否依然具备康德所描述的功能?请提供具体事例支持您的观点。
我认为艺术在社会中具有康德所描绘的大自然的创造的功能。
大自然创造了一切,科学的发明创造了社会的新事物,这就是科学家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力和知性凝聚成了新的对象,这个对象让人感受到了美,这是艺术的创造,例如流线形的汽车,闪光的大楼,美丽的衣服。
12、康德认为鉴赏力是先天的,但又需要通过后天的方式实现。这种观点如何理解?
鉴赏力是一种把自己在一个表象上感到的情感不通过概念而传达给别人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来自于大自然而是本就如此的,情感需要一个载体进行传达,载体就是现实地物质,通过后天的方式实现,将感到的情感通过艺术传给别人。
13、您认为教育和个人经历对培养鉴赏力有多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影响是决定性的。
普遍的认知和社会中的感受,上学让人识字具有普遍认知,生活让人感受到他人情感和经验现象,上述两点给人赋予社会性,对于事物有社会的普遍认识,因此对于社会事物的感受是社会层面的,对于表象上的情感的传达才能是普遍的。
在一幅关于树的画中,要认出是树,要有“树”的概念,这是字的用处,这个字规定了树的形式,从这个形式认出画中的是一棵树,这个新的对象使人感到对于这棵树的相同的情感,使情感的传达完成,
14、您认为康德关于鉴赏和艺术的理论在现代美学中还有哪些启示?为什么?
鉴赏中对他人情感的传达使用艺术来完成,传达对表象感到的情感,它启示了这情感是来自于我自己,他人也是另一个我。
因为这种普遍传达揭示了。普遍表示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美,在现象中没有相同的东西,达不到普遍。
这个美不是现象,情感不来自于现象,只能是我的本质,既然是自己的东西,传达给别人同样的东西,说明对方也拥有同样的东西,同样的本质,对方是另一个我。
15、结合当代艺术现象,谈谈康德美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康德的美学作为一种“传情论”,是情感的传递,还未意识到这情感来自于自己,不是大自然的产物,来自于大自然的情感属于大自然最终也要归于大自然,目的是自然,传达受到他律的控制,因此着眼在于物质层面的实用,将其作为目的,成为实用艺术或者装饰艺术,而不是自律,来自于自己因而传达给自己,为了自己,把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作为目的,成为一种纯粹的没有其它东西的艺术、美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