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港
第 五十三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
第五讲 康德的认识论:先验辩证论
三 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
1、理性心理学试图探讨什么问题?
它试图通过一种心理学来探讨人的灵魂问题。
2、大陆理性派为什么会自认为可以通过理性探讨灵魂?大陆理性派的探讨思路是怎么样的?康德如何评价这种思路?
大陆理性派认为理性本身通过单纯逻辑就可以推出一些确定的知识,因此尽管灵魂无形无相,也可以对其应用。
他们的思路是通过逻辑,逻辑的推理,一种形式逻辑的推理来得到知识。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谬误推理”,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3、康德指出大陆理性派犯了隐秘的逻辑错误,这个隐秘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这个错误体现为把灵魂赋予了一些先验的谓词,说灵魂是一个超出经验之外的什么东西,对经验之外的东西进行推理。
4、理性心理学对灵魂提出了四个命题,分别是什么?
一,灵魂是实体;二,灵魂是单一性的;三,灵魂是有同一性的;四,灵魂跟身体可以发生交互关系。
5、大陆理性派哲学家如何推理出 “灵魂是实体” ?康德指出这个推理是谬误推理,他是怎么分析的?
大前提:凡是只能被思考为主词的东西也只能作为主体而实存,因而也就是实体。
小前提:现在,一个能思的存在者仅仅作为本身来看,只能被思考为主词。
结论:所以,它也只作为一个主体、也就是作为实体而实存。
康德的分析:这个推理混淆了逻辑意义上的“我”和本体论意义上的“我”。
“我”这个概念,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作为逻辑上的主词,一方面作为现实的一个主体。
主词这个拉丁文的含义也是双重的,subject,它可以翻译成主词,也可以翻译成主体。在西文里面,很难区分,它就是一个词,主词、主体、主观都是这个词。
而这个推理混淆了主词和主体,通过概念的偷换,增加了一个名词,使只能有三个名词的三段论有了四个名词,是一个谬误推理。
6、康德的反驳中有一句话:你把“我”当作主词的时候,你就不能把它同时又当作主体。请结合大陆理性派哲学家的三段式推理,理解其中的偷换概念。
在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中,将主体的我等同于逻辑的主词的我,小前提中的我是逻辑意义上的我,因此从结论中不能由小前提对大前提的限制,把本应是主词的我分析成作为主体的我的实存。
7、理性心理学还有其他三个命题。一个就是“灵魂是单一性的” ,再一个就是“灵魂是有同一性的” ,再一个是“灵魂跟身体可以发生交互关系” 。
对于逻辑上的单一性,康德的评判就是说,逻辑上的单一性,不等于认识上的统一性。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认识上的统一性是一种有内容的认识,在时间与空间中的认识,而且是被自我意识的统觉统一为一个整体,并且在每一个内容上都因为统觉成为可认识的。
逻辑上的单一性,是抽象概念的单一性,是单纯的概念,两个概念连接形成一个判断,成为知识,单一的概念是逻辑上的设定,没有判断不能证明是一种知识。
两者在质上是不同的,逻辑与内容是区别对立的。
对于“灵魂是有同一性的” ,康德是如何分析的?
灵魂的同一性也就是人格的同一性,在“我思故我在”中,这句话说思的我和在的我是同一个我,形式和我和内容的我是同一的,但是我知道我在想什么,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所以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有一个我,空洞的形式我,不是可以认识的我。
对于“灵魂跟身体可以发生交互关系” ,笛卡尔是如何论述的?康德对此有何评论?
笛卡尔说:人的灵魂,住在大脑里面的松果腺,通过微小却关键的抑制或者激发作用,于松果腺,于全身肌肉,于行动,这就是身心关系。
或者外界反作用于灵魂,灵魂处理此感知形成知识,这样一种现实的交互作用。
康德认为,这里面有一个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的问题,笛卡儿的我思是先验的自我,在松果腺的自我是被认识到的自我,是经验自我,两者不同,所以灵魂或者先验自我不与身体发生关系。
8、理性心理学的四个典型命题,有什么相同的谬误推理?这些谬误推理的根源是什么?
它们相同的地方在于三段推理的四名词错误。
根源在于混淆了现象和物自体,现象的我和灵魂的我,由此将灵魂作为一个实体,对其做实体范畴式的应用,这样得到的只是幻相。
9、康德认为理性心理学在哪个领域有积极意义?具体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康德认为它在道德实践的领域有积极意义,因为承认不被外界控制的的实体自我,人可以自由的行动,人可以去承担道德责任,为道德领域设定灵魂不朽,留下了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