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港
第三十八期 西方哲学史学习主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第三位唯理论思想家是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莱布尼茨是一个德国思想家,我们发现,一进入德国哲学就非常深刻,也比较晦涩,莱布尼茨就是一个开端。我们此前讲的经验论以及两个唯理论思想家的思想,大体上都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一进入莱布尼茨,就会发现他的思路和别人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德国式思想,深刻、神秘而且比较晦涩难懂。
(一)单子论——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统一
为一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就与其他人非常不同。正如他后来所总结的,在古往今来的哲学中存在着两个著名的迷宫,一个是关于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关于自由与必然性的关系问题,后者也可以表述为上帝的正义与世间的罪恶之间的关系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是为了解决第一个迷宫式的问题,他的神正论(“最好世界”理论)则是为了解决第二个迷宫式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莱布尼茨是如何解决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关系问题的。
欧洲大陆的哲学家们,无论是笛卡尔还是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都对建构哲学体系有一种执着。正是出于对建构体系的执着,莱布尼茨首先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寻找最基本的单元。
1、莱布尼茨早年受古代原子论的影响比较深,试图把物质性的原子当作世界的最小单位。但是随着思想的成熟,他就发现原子论是有问题的。
莱布尼茨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如何论证这是一个问题。
古希腊原子论所说的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点。
因为原子作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的,广延是物质实体的基本属性,而凡是有广延的东西就不可能是不可分的点。
2、莱布尼茨如何描述“单子”?莱布尼茨的“单子”的核心特性是什么?
单子是一种精神的原子,他称作“形式的原子”。
“形式”一词是借用古希腊的概念,实际上是指本质,“形式的原子”的核心特性是只具有形式而不具有质料的原子。
3、莱布尼茨进一步对各种点进行了分析:第一种是物理学的点,第二种是数学的点,第三种点是形而上学的点。请分别加以复述。
物理学的点(例如原子)是实在的,但是它却具有广延性,因此不是不可分的点。
数学的点由于不占有空间,因此是不可分的,但是它却缺乏实在性。
形而上学的点既是不可分的点,因为它不具有广延性;又具有实在性,因为它是一个精神实体。
4、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不仅是一个不可分的点,而且具有能动性,即它可以自己运动。如何理解他的这个观点?
单子作为一种精神实体,它的能动性就来自它内部的一种感觉和欲望能力,正是这种精神性的力量推动着单子的自身运动。
5、莱布尼茨具体地说明了单子的基本特点:第一,单子没有部分,它不能通过自然的方式产生或消灭。第二,单子没有可供出入的窗户,也就是说,每个单子都是自我封闭的。第三,单子是精神性的实体,它们没有轻重和大小之别,彼此之间不存在量的差别,只有质的差别,这种质的差别就表现为每个单子所具有的知觉能力不同。
复述莱布尼茨如何解释这些问题:
1)根据第一个特点,自然的疑问是单子如何产生的;
上帝是创造一切单子的单子,所有单子都是上帝在一瞬间创造的结果。
2)莱布尼茨认为每个单子所具有的知觉能力不同,莱布尼茨把知觉能力分为微知觉、知觉、统觉、天使和上帝的知觉,复述这四种知觉。
最低级的单子的知觉能力表现为一种很微弱的知觉,即“微知觉”。如无生命物和植物的单子,它们表象的世界很模糊。
比微知觉更高一点的就是知觉,构成动物的单子就具有知觉能力,它们通过知觉来表象世界。
人类灵魂的单子,知觉能力就上升为反思能力,即统觉,它使人可以思考感性现象背后的东西,即思考本质。
天使和上帝,他们的知觉能力就更高,所表象出来的世界就更清晰,直接表象出了世界的本质。
6、莱布尼茨是如何把本体论问题还原为认识论问题的?
具有不同知觉能力的单子反映出来的世界不一样,客体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主体之间的差异,因为认识的不同,所以所表象出来的作为本体的世界也就不同。
7、除了单子的特点,莱布尼茨还谈到了单子世界的两条基本规律:第一条规律是差异律,第二条规律是连续律。请分别复述。
一,差异律。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单子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单子和每个单子在知觉能力上都有着微妙的差异。
二,连续律。任何两个相近的单子之间都不会有截然的间断,都可以插进无数个中间状态的单子。
8、你是否同意莱布尼茨解决了古往今来哲学的第一个迷宫,即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问题。为什么?
同意。
在差异律和连续律下,每个单子既是不同的,表象的世界不同,又是连续不间断可以插进无数的单子,这样一来,每个单子都是一个不可分的点,而整个单子系列就具有了从不间断的连续性。
(二)前定和谐理论
1、笛卡尔留下了一个棘手问题,那就是身心如何能够既彼此独立又协调一致。莱布尼茨是如何通过“前定和谐理论”解答笛卡尔难题的?
上帝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把精神和物质这两座钟校对好了,然后这两座钟就有条不紊地运行下去,彼此独立却又保持协调一致,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和谐一致是由一种先验的而不是经验的因素所决定的。
2、创立了单子论之后,莱布尼茨于是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前定和谐理论。他是如何论证的。
他认为,尽管每个单子按照自己的内在欲望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每个单子都趋向于更高的知觉能力,单子与单子之间又不发生相互作用,但是上帝却是万能的,他在创造一切单子的时候,已经把一种内在的和谐赋予了单子。
他的理论前提是什么?
上帝的大能。
你觉得他的理论对你有什么启发?
他的理论出自于对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的信仰,由此通过上帝的自由作为原因,在一切单子中设立规则,产生必然性,单子是含有内在欲望的自由,因此是必然中的自由,违反上帝的自由意志是罪恶,在必然性的罪恶(人的原罪、自由意志)中和谐地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人不能达到上帝那样的高度,而可以有一个信仰或理想,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预先设立法律,让可能性在必然性中行其道,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三)从唯理论到独断论
再来看看莱布尼茨的认识论。
1、莱布尼茨认为我们的心灵就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些大理石本身有一些纹路,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先天的纹路,所以才能通过后天的加工而雕塑成各种塑像。这些纹路是先天的,但是却要经过后天的加工才能成形。
请比较莱布尼茨的这个观点和洛克的经验论的区别。
洛克认为我们的心灵完全是一个白板,所有的东西都是经验,没有天赋观念。
莱布尼茨认为我们有天生的、潜在的禀赋,需要后天的感性加工才能清楚明白。
请比较莱布尼茨的这个观点和笛卡尔的观点的区别。
笛卡尔认为我们只有几个观念是天赋的,莱布尼茨认为人的所有观念都是天赋的,由经验刺激回忆起来。
2、以“有纹路的大理石”理论为基础,莱布尼茨对洛克的“白板说”进行了反驳。莱布尼茨是如何论证的?
洛克认为我们的观念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感觉,一个是反省。反省是对内心已有的东西的关注。如果不是已经承认了心中有东西存在,就不会有反省。
3、莱布尼茨认为有两类真理,一类是“推理的真理”,另一类是“事实的真理”。请分别复述。
推理的真理就是从最根本的观念出发,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特别是矛盾律,合逻辑地推出一系列的结论。
事实的真理则是通过感觉经验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感知和认识,它所赖以建立的逻辑规律是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可以表述为:如果A真并且可以从A中推出B,那么B真。
4、莱布尼茨并不否认事实的真理也具有真理性,但是他却认为这只是一种或然性的真理。如何理解莱布尼茨的这个观点。
一般人由于受理性能力的限制,必须依靠事实的真理来认识世界,如果是洞察一切的上帝,整个知识系统都可以根据矛盾律合逻辑地推演出来,这说明我们的理性能力不够高,不能看穿一切,所以这是或然性的真理。
这样一种观点就导致了认识论上的极端唯理论倾向,即无限地夸大理性的认识能力,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如何理解赵林老师的这个判断?
如果有一个绝对的天才,那么他或她就可以依靠矛盾律形式地建立起知识论体系,在最后会成为一种独断论的观念。
5、莱布尼茨的唯理论思想到了他的继承者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那里就发展成了一种独断论,形成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请复述这个体系的主要观点。
理性仅仅凭着逻辑就可以认识一切对象,包括作为实体的灵魂、作为整体的宇宙以及作为创造者的上帝。
6、休谟的怀疑论和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独断论有什么共同的缺点?康德如何解决的?黑格尔对康德的解决方案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看法?
它们的共同缺点是没有正确的认识理性本身。
康德认为必须批判地考察一下我们的理性认识能力,看看理性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到底能够认识什么?有没有界限?如果有界限,这个界限又在哪里?
黑格尔认为康德在认识之前批判地考察理性能力的观点是很荒唐的。
我认为面对经验派和唯理派对于理性的误解,进行批判和澄清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参考资料1: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九讲 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
参考资料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
参考资料3:邓晓芒《走向语言学之后》第一卷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到17世纪的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4:(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著;邓晓芒、匡宏译《西方哲学史》第九版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
参考资料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