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芒学园宣言2024年版本
(节选自康德诞辰300周年|邓晓芒:康德的理想主义是应对平庸化的一剂良药)
澎湃新闻:
您曾在访谈中说,康德比黑格尔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并不自以为掌握了上帝的“理性的狡计”,而是让自己设想的“目的国”或“永久和平”置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状态。您认为这种理想状态十分重要,为什么?这种理想状态对于形而上学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现今的意义是什么?
邓晓芒:
可以说,人和动物的不同,就在于有理想。理想之所以是理想,首先是它的不可完全实现,其次是它的可以接近。用康德的术语来说,理想都是超验的,不可能在经验中得到验证和实现;但超验的理想对于现实生活又有一种“范导性”或“调节性”的作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对现实的实践活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常常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虽然历史的改变并不会导致理想按照原样实现出来,有时甚至可能将理想变成一幅漫画,但哪怕是被扭曲的理想,毕竟向着理想迈进了一步,因为获得了哪怕是失败的经验,这和没有理想而只是服从命运地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因为理想变成了空想,就将它完全抛弃,甚至加以嘲笑,而必须另外寻找其他可能的道路去接近它。当然,前提是这个理想真正是全人类的终极理想,而不是出自某种狭隘的立场如地方主义、种族主义或宗教狂热所带来的幻想。康德的“目的国”就当得起这样的理想,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则是对这一人类理想的更具体的表达。黑格尔的问题就在于他没有提出这样的理想,他是一个完全的“现实主义”者,他把人类的命运交付给战争的胜负,认为胜利的民族就代表了上帝的意志和历史的方向,这就退回到了动物式的“丛林法则”,强权即公理。康德则在现实生活的狭隘目的与人类的理想之间拉开了无限的距离,看起来似乎很迂腐、很无奈,其实是一种大智慧,为人的自由意志留下了广阔的发挥余地。人类作为自由意志的生物,没有权利丧失理想,哪怕在一定时期这理想会被认作一种自欺,但它所激发起来的人的创造力仍然是不可估量的。因为我说过,自欺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本质结构。人只有当他把对象“当作”自我来追求,又把自我“当作”对象来看待时,他才能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奇迹”。哪怕这奇迹并不等于理想,但与这种创造之前相比,却离理想更近了一步。康德的理想主义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普遍的平庸化是一剂良药,我们不能因为当初的理想被亵渎,就放弃一切理想,自认为“看穿”了一切而满足于动物式的生活。我们也不能消极地等待上帝通过“理性的狡计”来拯救世界,而必须以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而不得的合乎人性的理想作为标准,来批判现实的不理想,激发起自身历史的使命感,去寻求抵达理想的道路。
晓芒学园宣言2022年版本
(节选自《德国哲学》2022 年卷 ( 下) 总第 42 期,邓老师写的卷首语)
但祥龙这句话毕竟说得不错:“中国总该还有些好东西!” 我的 “ 新批判主义” 把这一想法表述为 “具体批判,抽象继承”。而这种抽象继承,以更加普遍的眼光来看,其实就是继承一种人类的普遍价值,与康德批判哲学所设定的 “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 即 “至善” 理想也是相通的。孔子当年被人嘲笑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康德的名著《永久和平论—一部哲学规划》也被看作哲学家的一场 “甜蜜的梦”,也就是只可设想而不可实现的空洞的理想。柏拉图的《理想国》、康有为的 《大同书》,都因其无法实现而被冠以“ 乌托邦” 之名,注重现实的现代人对其不屑一顾。但我仍然觉得,哪怕抽象的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自由人权、仁爱诚信等普遍价值在现实中全都被冒充、被偷换、被歪曲和被掏空,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今天就应该把这些抽象概念打入另册、加以污名化,甚至开除出字典。
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有点这个意思。所谓 “ 为义务而义务” “ 为道德而道德”,以康德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是明知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有人做到的,因而背负着 “根本恶”之原罪的人类只能把这种要求看作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应当” 的理想;然而,他仍然坚持认为,有这个理想和没有这个理想是大不相同的。有这个理想,哪怕并不能对现实有丝毫的改变,但至少我们有了一个用以批判现实的标准,长此以往,影响到人心,人类就有可能逐渐改进自身,进入由恶向善的历史进程;没有这个理想,人类将永远沉沦于动物或兽性的阶段,甚至还会以此为荣,沾沾自喜,觉得做恶人才是人 生的“赢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大量没有理想的人,只相信实力的较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凡是讲公平正义的都被斥为“别有用心”,都要为之找出背后的自私的动机。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就是一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一个没有任何规范和廉耻的狼群的世界。当然,单从现实的物质利害关系着眼,他们说得没错,甚至有时还很深刻。但人与人毕竟不只是物质利害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公道自在人心”,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性,不是用什么“阴谋论”或地缘政治的“博弈论”可以淹没或取代的。